如果把考大學比作一場競技比賽,那考試成績就是這場比賽遊戲規則。猶太人花了大力氣,好不容易把遊戲規則吃透,並在比賽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但是這時比賽規則制定方說要修改遊戲規則,不這麼玩了。你說猶太人能答應嗎?這個換做是誰都不會答應。
其次,更改錄取規則是件大事,而做大事最重要的就是師出有名。你不拿個理論依據、實踐成果之類的玩意出來擺在那裡唬一下,大家如何心服口服?
所以這個思路的天才之處不在於提出了新穎的觀點或者見解,而是在於它解決了實際操作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首先,要找到一個理論基礎,然後製造充分的輿論。
理正才能言順,言順了才好做事。有了理論依據,別說修改幾條錄取規則,就是殺人放火,只要說得過去,大家都會認為你那是在除暴安良。
要徹底搞懂它究竟是怎麼玩的,我們先來看幾個邏輯:
邏輯一:名校需要招收優秀的學生。
邏輯二:一個學生優秀不優秀,要從很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判,其中包括:人品、智商、技能、知識等。
邏輯三:考試成績的好壞只能代表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的多少。
大家都看明白了,以上列的三個邏輯,不管從什麼方面來說,都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這是事實。
於是,以上述三個邏輯為基礎,一個新的邏輯呼之欲出。
邏輯四:名校如果要招優秀的學生,那就不能僅看學生的成績,而要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
日期:2014-07-09 17:45:02
在數學上有一種推論方法叫演繹法,其定義是“從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匯出個別性結論的論證方法”。我們從邏輯一、邏輯二、邏輯三推出邏輯四,很符合演繹法的精髓。
如此一來,廢除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錄取標準,就開始有了理論基礎。
有了理論基礎,接下來的事情也就好辦得多了。不管你猶太人答應不答應,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你們猶太人講理不講理不打緊,但是我們是常青藤院校啊,我們是要講道理的,對不對?
樹立一個好理論,這套思路就順利貫徹地執行了一半,而剩下一半就是創造出一個有利於上流社會子弟的錄取制度。
“錄取辦公室”這時候應運而生,負責學生的錄取工作。錄取辦公室綜合考評學生的成績、品質、能力、潛質等各個方面,來決定是否錄取學生。在這些方面中,成績是可以量化的,是一個很客觀的標準,但是品質、能力、潛質這些方面如何評價?
答案:“錄取辦公室”成員自己看著辦吧。
這樣一來,錄取標準就由一個很客觀的考試成績變成了一個很主觀的“自己看著辦”,給予了學校招生很大的自主許可權。基本上形成了“我想錄取誰就錄取誰”的局面。猶太學生的錄取率一下子從將近過半降到了22%,成功出色的完成了降低猶太學生錄取率的戰略規劃。
由於學校的做法有理論基礎(剛剛已經給出證明),有輿論支援,並且上流社會也是極為贊成的(這個不贊成才見鬼了)。再加上猶太民族大多屬於後來移民。社會根基弱,所以也只能吃了啞巴虧。
隨後,常青藤院校另外三所大學,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立刻效仿哥倫比亞大學的做法,推出了各自的“錄取辦公室”,這套“頗有成效”的錄取體系很快複製到全國範圍,並且在二戰之後得以儲存下來。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美國今天肯定會存在“富人的孩子上好大學,窮人的孩子上差大學,再窮一點的孩子不上大學”這一必然結果。但是現在看來,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反而一些名校更傾向於錄用一些真正有才華的孩子。
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隨著平民階級意識的崛起,這套旨在為上流階層服務的錄取體系在社會中飽受詬病。隨後在六十年代由美國總統約翰遜發起的教育平權運動中,對這套錄取體系進行了改革,用於服務弱勢子弟。修改之後的錄取體系實施下來,居然也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社會效益。
到了現在,這套體系已經運作得非常成熟了。
學生們把申請資料郵寄到這個叫“錄取辦公室”的地方,然後就開始漫漫而有期限的等待。通常申請資料會包括ACT或者SAT的考試成績,家庭背景介紹以及個人的相關介紹。
“錄取委員會”的成員對每一份材料進行嚴格的審閱,並集體討論這個學生是否符合錄取的要求。這個時候,成績只是一個參考標準,而錄取的關鍵還是在於成員們對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個人潛質的綜合考慮。
比如說某個學生在中學期間擺過地攤,或者是有挨家挨戶推銷的經歷則可能會被認為有未來商業領袖的潛質;又比如說某個學生經常參加社群勞動、做義工、愛護花花草草則可能會認為具有未來社群領袖甚至美國總統的潛質。
當然我這裡只是說可能,因為潛質這個東西是很難說清楚的,通常是“錄取委員會”的成員說你有你就有,說你沒有你即便是有也只能沒有。
如果你申請資料是這樣的:成績全A+,歷史課代表,同學的輔導老師,舞蹈隊成員。你一定會覺得自己比較牛,當然我也會覺得你比較牛,你覺得自己一定會被名校錄取,當然我也覺得你應該會被名校錄取。但是很可惜,實際情況應該是,這樣的簡歷不一定會被錄取。
因為這份簡歷還沒牛到人家非要錄取你的地步,這樣的牛人每個高中都有,而且一抓就是一把,不信你去各個高中看看,那些學習成績在班上排前幾名的大概都是這樣的牛人。這樣的牛人就像是機器批次生產出來的一般:優等生,熱愛學生,有文藝特長,一大堆優點,但是毫無特別之處。這樣的學生對於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追求創新的美國人來說,是最不能容忍的,當然也無法打動成員組。
但是如果你的申請資料寫成這樣:成績全A++,因為對歷史特別有興趣,所以被任命為“歷史課代表”(某某課代表)。同時在家庭背景資料中介紹你家住在貧民區,父母因為吸毒雙亡,你要一邊上學一邊打零工,還要照顧比你小的弟弟妹妹以及比你大一點的因為患病而神經失常類似白痴的姐姐。在學校老師同學都看不起你,每天都是冷嘲熱諷的,但是你還是熱心的給其他同學補課(同學輔導老師),你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能成為一個舞蹈家,所以一直在學習的舞蹈隊進行訓練(舞蹈隊成員)。
那麼恭喜你,這份資料很可能會打動“錄取辦公室”的成員們。大家很可能會一致達成共識:這孩子太了不起了,家裡都成這副鳥樣了,還要堅持上學,如果不是腦袋進水出了問題,那一定是個很了不起的人,這樣的學生非錄取不可。當然,我這裡說的也僅僅是可能。因為目前越來越多的學生看準了這一趨勢,紛紛把自己搞得很慘,即便不是真的很慘,也要說的也很慘。
當然除了走“悲情”路線之外,想進這些名校,也還有其他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