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反問高孫子的那番話,才是墨家仁義觀的重點。
仁:仁愛也;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愛利不相為內外,所愛、利亦不相為外內其為仁內也,義外也,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也,若左目出右目入。
墨子認為,愛和義本身,都是內心的,不是外在的。
墨家的仁就是愛,就是愛自己的那種純粹的愛,是內心的。
墨家的義,是一種想要利天下的想法,也是內心的。
在沒有表達出來之前,是不可測量的。
因為這個人義不義,如果只考慮內心,沒人能評價。他說仁就是仁,他說義就是義。
但是,得到愛,得到利,這是外在的,這是可以衡量的,這是可以直觀觀察的,這是可以判斷的。
靠著“仁、愛己也”這一個定義,墨子先將儒家的“仁”的概念給廢掉一部分。
商紂王也有仁,因為他愛自己,同樣也會愛幾個人,只不過他的仁不如武王那麼多而已。
墨子直接把仁,偷偷替換為了愛,沒有人不愛自己,所以仁本身無意義,除非達到“兼愛”才有意義。
單獨的一尺,沒有高矮。
單獨的、不兼愛的仁,也沒有意義。
所以,仁是愛,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兼愛”可能實現的基礎。
隨後,又針對儒家認為“仁,內也。義,外也。禮樂,共也”這種有差等的仁義和愛給予了反駁。
墨子認為,儒家的邏輯不自洽。
義是“你想要利天下”,這就是義,這是內心的問題,與外有什麼關係呢?你行義出於內心,別人接受了你的義舉,那是外在的表達,但你不能說義等同於別人得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