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試一般在二月,府試在四月,這都是常設性考試。
道試則是三年兩考,因為一省只有一名提學官,要跑完整個省是很累的——又不能走馬觀花,還得監考、閱卷、答疑、開講、飲宴、交際……所以有的提學官三年時間都未必來得及跑完整個轄區。
這也是提考制度的誕生源頭——考官來不及跑,就只好叫考生儘量靠攏過來。
說到底,提學官負責道試只是一部分工作內容,他們還要負責更重要的科試和歲考。
因為文教大省積累下來的生員太多,如果人人都要考舉人,那麼鄉試的負擔得有多重?所以才有科試和歲考作為資格考。
歲考顧名思義是每年的考核,分六等。一等是優等廩生,可以直接參加鄉試。六等是不合格,要被革除生員帽子。在太祖時候,不同等級的懲罰也是不一樣的——不好好讀書就要挨板子。如果能穿越,大明的讀書人肯定都投奔共和國的各大院校了。
科試是正兒八經的資格考試,在二三四五等生員之中選拔有機會考中的,送到南北國子監讀書。南北國子監另有一套升級打怪——咳咳,升學考試制度,分流一批監生為官,其他有志於前途的考生回頭考鄉試。
相比鄉試,確定府縣學的入學資格反倒是耗費時間、而重要度又不高的繁瑣事。
這也是提學官對於神童、案首的寬容度極大,一方面給地方官員面子賺點人情,一方面也是給自己減負。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