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人員傷亡的慘重、財產損失的巨大,難以估計。所謂消耗,我方所耗十倍於敵人;所謂持久,不過在淞滬堅持了三個月。在上海能打上三個月確實已很了不起,至少打破日本人想於三個月內征服中國的夢想,然而為了持久抗戰、儲存實力,必須適可而止。但是蔣介石竟被英美各報讚揚我軍在滬英勇抗敵而陶醉,居然於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九日親往前線視察時,向高階指揮官訓話說要在精神上“勝過敵人”,“使敵人潰滅”!(《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十四卷,頁六四二)這種魯迅所說的阿Q式精神勝利法,並無補實際,我軍雖浴血奮戰,實已疲憊不堪,苦撐下去只是無謂的消耗,可是不知兵的最高統帥,相信精神勝利法,三令五申:“擅自撤退,軍法從事。”況且他只喜歡聽報佳音,聽到壞情況就大發脾氣,以至於上下詭報士氣旺盛,掩飾實況。最後大本營副參謀長白崇禧等再三苦諫,才准予向吳福線和錫澄線國防陣地轉移。
哪知轉移命令已經下達,蔣介石得知九國公約將於十一月三日在北京開會可能制裁日本,又決定收回成命,嚴令各部回到原有陣地死守。知兵的白崇禧告訴蔣,在敵人強大炮火下,已開始撤退的部隊若再回原陣地,必起混亂,甚至不可收拾,但蔣堅持不聽。不聽軍事基本常識的後果,果然是進退失序而起紊亂,而日寇三個師團正好於十一月五日在杭州灣登陸,企圖對我軍包抄殲滅。在此緊急情況下,唯有再倉促撤退,已無時間計劃,以致十萬大軍擁擠於公路之上,地面上有敵人坦克追擊,天空上有敵機轟炸,只能各自疏散,完全失去控制。幸而撤至吳福線和錫澄線陣地的部隊,據馮玉祥說,因倉促之間找不到工事位置,或找到工事而找不到鑰匙(見馮玉祥《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結果這個蔣介石建設多年的國防工事完全沒有發揮作用而放棄,豈非天大的笑話?陳誠於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武昌珞珈山將校研究班,講《滬戰的經過與教訓》,也承認不能整齊而有計劃的退卻,是很失策的。(原件藏南京二檔館)蔣介石一意孤行導致撤退不當,使淞滬之敗更加雪上加霜!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