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
杜衡和蘇汶(2)先生在今年揭破了文壇上的兩種秘密,也是壞風氣:一種是批評家的圈子,一種是文人的化名。但他還保留著沒有說出的秘密——圈子中還有一種書店編輯用的橡皮圈子,能大能小,能方能圓,只要是這一家書店出版的書籍,這邊一套,“行”,那邊一套,也“行”。
化名則不但可以變成別一個人,還可以化為一個“社”。這個“社”還能夠選文,作論,說道只有某人的作品,“行”,某人的創作,也“行”。
例如“中國文藝年鑑社”所編的《中國文藝年鑑》(3)前面的“鳥瞰”。據它的“瞰”法,是:蘇汶先生的議論,“行”,杜衡先生的創作,也“行”。
但我們在實際上再也尋不著這一個“社”。
查查這“年鑑”的總髮行所:現代書局;看看《現代》(4)雜誌末一頁上的編輯者:施蟄存,杜衡。
Oho!
孫行者神通廣大,不單會變鳥獸蟲魚,也會變廟宇,眼睛變窗戶,嘴巴變廟門,只有尾巴沒處安放,就變了一枝旗竿,豎在廟後面。(5)但那有隻豎一枝旗竿的廟宇的呢?它的被二郎神看出來的破綻就在此。
“除了萬不得已之外”,“我希望”一個文人也不要化為“社”,倘使只為了自吹自捧,那真是“就近又有點卑劣了”。(6)五月十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三日《中華日報·動向》。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