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是個禮儀社會,社會上層交往,彼此的稱謂大有講究。雖然有名有姓,但平輩之間直呼其名還是不行的。所以每個人都要有字,稱字不稱名,是謂有禮。而名字,是給長輩叫的。民國時曾任安徽大學校長的劉文典,之所以跟蔣介石鬧翻臉,就是因為蔣見面直呼其名。平輩尚且不能直呼其名,長輩的名諱就更不能呼來道去,於是,就有了避諱這回事。
所謂的避諱,當然是上流社會的事兒,平頭百姓,阿貓阿狗地叫著,基本上沒什麼講究。即使自己本家,也大抵如此,年紀大了,頂多在阿貓後面加個爹爹或者爺什麼的,就算尊稱了。但是,這樣的平頭百姓,一旦讀了書,有了功名,進入縉紳行列,就必須講究,不講究,就是自絕於士大夫。講究之一,就是避諱。無論什麼場合,自家祖父和父親的名諱是必須迴避的。當然,在公共場合不提父祖的名字,以示尊重,可以理解。但是,講究厲害的人,凡是碰到跟自家父祖名諱相同的字,甚至諧音,都繞著走。如果趕巧聊天的同伴不留神提到了,趕巧父祖又過世了,矯情的,就是可以放聲大哭,弄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歡而散。
這種講究,唐朝中葉之後最為過分,過分到了影響了士大夫們的仕途和政務。裴德融的父親名皋,他參加進士考試,主考恰好姓高,“高”與“皋”諧音,結果害得裴及第之後,一直就不敢提自己座師的名字。唐朝科舉,以詩為勝,詩人李賀的詩天下獨步,但只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進士的“進”和“晉”諧音,他就一直不敢考進士。韓愈看著可惜,還寫了文章替他說話,也沒有用。士大夫不能考科舉,或者考上了不敢提座師的大名,對自己都屬於自毀前程的事兒,但還僅僅是因為講究而害了自己。最過分的事發生在盧文紀身上,他做了工部尚書,下屬有個名叫於鄴的前來參見。盧居然以自己父親名字為嗣業,拒而不見。於鄴一時想不開,竟然一根繩子吊死了,活活害死一條人命。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