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涉及的政治內容是官員的選錄問題。
最初,中國的官位是世襲的。一個人的家庭出身決定了他的政治地位,王公卿士世代壟斷官職。平民子弟想要躋身官場就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建立驕人的功績。西漢之後,徵辟制興起,成為世襲制的補充。朝廷可以徵召地方賢才,官員可以薦舉孝子廉吏做官。徵辟製為官場選取了部分德才出眾的官吏。但這樣的操作缺乏透明度,徵辟的標準操於權貴之手,得官的人數也很少,對改變平民子弟的政治地位幫助不大。徵辟制到魏晉時代被九品中正制所代替,人才被分為上中下三等九個級別,分別授予官職。權貴家庭把持評定,相互攀附,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形成了變相世襲的門閥政治。平民子弟的入仕途徑依然窄小,改變社會地位的可能性不大。權力壟斷官位分配,導致大批身體羸弱、不識五穀、畏馬如虎的世族子弟二十歲就能登殿入閣,而普通人家子弟即使才能出眾,年過三十也僅可補為刀筆小吏,從底層做起。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於政治體制本身的新陳代謝。
在這樣的背景下,隋唐科舉制的橫空出世,無疑是歷史的進步。科舉開放了政權,摒棄了出身、地域、年齡等外在因素,只考量個人學識,允許所有人自由競爭。所有想做官的人,只要能透過統一的考試就能入仕;相反,即便是王侯子弟,通不過考試也只能做一輩子平民百姓。這就排除了權力因素的干擾,限制了既得利益集團,在理論上實現了公平公正。同時,考試剔除了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和碌碌無為的庸才,能為政治體制補充高質量的官吏。這對政治體制的高效運轉和長遠發展是有益的。所以,科舉制設計秉承的公平公正原則和擇才而用的做法,相對之前各項入仕制度有著巨大進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