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革命開展後,中共猶如橫空出世,在結構鬆散的中國農村,建立起一個緊密的、具有有效組織及動員能力的社會體系,令其對手方不能不為之折服。抗戰開始後,謝覺哉以中共駐蘭州辦事處負責人身份在蘭州活動,與國民黨人接觸時,聽到國民黨人的感嘆:“到警署晤馬志超局長。馬參加過剿共,很驚異蘇區群眾組織,他們派的偵探,不能進入蘇區五里路。”[236]
國民黨人說到的中共的民眾組織,的確是中共組織和動員能力的最好見證。當時有關調查提供了蘇區組織的一般狀況,工作偏於中上的興國高興區調查資料是:“高興區是興國縣第二等先進區域,雖然比上社群、城市區較差些,然而一般的還算好。這一區有兩萬零七百多人口,平均男有一萬多人,女則不到一萬人,黨員1026名,團員989名,赤衛軍全區有十四連(每連120人),共一千七百多名。工人、僱農不少。少先隊有1300人,內有婦女九百多人。兒童團員有2748人。”[237]資料顯示,黨員和團員分別佔到總人口的近5%,參加赤衛軍、少先隊、兒童團的民眾佔到1/4強,這是一個以黨員為基幹,各種民眾組織為補充,層層相連、遞相推進的組織體系。
反映著中共廣泛動員民眾的目標,中央蘇區民眾組織眾多,包括工會、貧農團、婦女會、反帝大同盟等,其中,群眾性的武裝組織最受重視,這是由蘇區處身戰爭環境所決定的。早在1930年5月,毛澤東以紅四軍前委名義提出組建農民武裝問題,要求在新開闢蘇區“數天之內分完田地,組織蘇維埃,建立起‘赤衛隊網’(所有十六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的男女壯丁一概編入,由鄉到特區各級指揮機關,隸屬於各級蘇維埃的軍事部)……赤衛隊不但可以代替農會的作用(團結群眾),並且加了一層‘武裝起來’的意義”。[238]1932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向中央蘇區各縣釋出訓令,指示蘇區“各縣或幾縣成立一個紅軍補充團”,同時“立即普遍的發展和成立城鄉赤衛軍”,[239]以此作為廣大群眾的武裝組織和紅軍的補充隊、後備軍。1932年9月,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又要求各縣“赤衛軍每區成立模範營,每縣成立一個模範師,以統一指揮。不僅是隨時集中配合紅軍行動,鞏固和發展蘇區,並作赤衛軍下級的幹部訓練地方,和準備到補充隊和直接到紅軍的積極分子組織”。[240]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