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意徹底排斥愛國主義觀念。我知道它存在,並且還知道它在當前的爭端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但是我敢斷言,一場偉大持久的戰爭決不能僅僅靠這個原則來支撐,還必須有對於利益或回報的預期。
喬治·華盛頓寫給約翰·巴尼斯特的信,1778年4月21日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1776年《獨立宣言》宣稱,“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的確是鼓舞人心的宣言,但它既不能反映殖民時期美國的真實狀況,也和獨立後的美國國家發展沒有太多關聯。不過,美國作為一個國家,一旦清晰地表達了這一理念,就和奧馬爾·海亞姆(Omar Khayyam)在《魯拜集》(The Rubáiyát)中所說的一樣,手動自然“字成,任你如何至誠、如何機智,都難叫他收回成命消去半行,任你眼淚流完也難洗掉一字”。這樣雄心壯志的言辭,一旦被付之於紙面之上,就不可能再被收回。
在起草《獨立宣言》之時,美國的國父們堅信他們僅僅在為脫離英國的決定進行辯護。但事實上,他們創制了一份充滿夢想的宣言。在宣言中,他們向這個國家的子孫後代做出承諾,要將殖民者曾經信仰卻從未實現的理想變成現實。在建國之初,美國就面臨一個悖論:奴隸主宣揚著自由,而這種悖論至今仍在美國的土地上游蕩。同時,從美國由殖民地變成國家的那一刻起,它就揹負起“將原則付諸實踐”這樣一個自我強加的命令,並在此基礎上謀求發展。“人人生而平等”的言辭就像國王宴會中班柯的鬼魂一樣揮之不去。與此同時,“不言而喻的真理”這樣的斷言還伴其左右,總是不合時宜地跳出來,撼動著白人共和派的牢籠。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