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一碗茶放在我的面前。
中學時,全家曾一起到京都旅行,在龍安寺裡,我喝過這樣盛裝在黑色茶碗中,只有一點茶水,卻滿是泡沫的抹茶。父母親覺得很好喝,可是我和弟弟才喝一口,就皺著眉頭說:“好苦啊!”
(為何大人們會覺得這麼苦的茶好喝?)
其實,就像是第一次品嚐黑咖啡、喝第一杯啤酒時,成人的飲料總留存著苦澀的滋味。
我喝抹茶的經驗也僅止於那一次。
茶碗裡的泡沫覆蓋了大半青汁狀的抹茶。
“抹茶先喝兩口半!最後要出聲喝完,一滴不剩。”
“咦?要喝出聲音?”
“沒錯!最後喝出聲,代表喝完的暗號。”
小時候,曾經有將果汁“咕嚕咕嚕”一口氣灌進喉嚨的體驗。可是長大後,聽太多“在歐美,喝湯時發出聲響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之類的話,現在參加婚宴時,只要聽到鄉下的阿伯稀里呼嚕喝濃湯,都會不由自主地臉紅。
(總覺得,很討厭……)
雖然心裡覺得有點兒抗拒,可是喝完兩口,第三口下定決心,發出“窣——”的一聲。剎那間,覺得耳邊真的響起“窣——”聲。其實,靦腆的感覺只在一瞬間,嘗試之後反而有種快感。
不過,茶還是苦澀的。這種苦澀滋味卻由於口中殘留的饅頭甘味中和而淡化了。
“帛紗要啪地扯響,那樣好奇怪喲!”
“喝茶要喝出聲,也很奇怪。”
當天,我和道子一路笑談文化上的小衝擊,慢慢走回家。
第二次上課,我們遇上更多難以理解的事。
不必問為什麼。
第二次上課,首次接觸到“刷刷”攪拌用的竹刷。
“這叫作‘茶筅’喲!”
將細緻的筅端向內轉圈攪動。
阿姨在只倒入少許開水的茶碗中,用茶筅轉圈攪動,一邊將茶筅拿到鼻前,如此重複三次奇特的動作。
“好,換你們做做看。”
我們也一邊用茶筅轉圈攪動,一邊將茶筅拿起來。有點像“捻香”時的動作。
“……為什麼要這樣?”
“嗯?為了檢視筅端上的細竹條有沒有折損。”
“那為什麼要轉圈攪動呢?”
“不必問為什麼。總之,照著做就對了。”
“……”
阿姨拿出白麻布。
“這是‘茶巾’。看好。”
一說完,就用摺好的茶巾大幅度來回擦拭茶碗口邊三圈。每擦完一圈,還將茶巾放在碗底下轉動。
“最後,要在碗底下寫平假名的‘ゆ’字喔!”
“為什麼?”
“別問為什麼。一直問‘為什麼’,我也很傷腦筋。總之,不懂也沒關係,照著做就對了。”
好奇怪的感覺,通常學校的老師們會說:“剛才的問題,問得很好。不懂的事,千萬不可囫圇吞棗裝懂。有不瞭解的地方,一定要問到懂為止。”
所以,我一直以為問“為什麼”是很好的學習態度。
在這裡,這樣問卻很失禮。
“理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照著做。也許你們會覺得反感,但茶道就是這樣。”
從武田阿姨口中聽到這樣的話感覺很意外。
可是,那時候武田阿姨卻用滿懷感念的眼光看著我們說:“這就是茶道,沒什麼道理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