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
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士,許多人往往浮現出放浪形骸的印象,但除了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以外,更多的人則是以注重人為修飾為特徵,以陰柔美為風尚的。
在中國文化中,對於男人的形象,一般地說以儀容魁偉為重,對於相貌本身倒不是十分注重。但在魏晉時期則是異數,對於相貌和形態的關注則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大多數時代被視為病態的癖好,在魏晉時期卻是互相誇耀的資本。當時一個名士要是長得像個美貌的女子才會被人稱道,所以男人們塗脂抹粉也就不足為奇了。比如何晏“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還說他喜歡穿婦人的衣衫。《世說新語·容止》說:“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敷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據說曹植也有敷粉的習慣。
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中說:“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無不薰衣剃面,敷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
所謂“薰衣剃面”就是在衣服上薰香或者隨身攜帶香料。當時曹操曾下過一個命令,禁止在衣服裡帶上香料。
一個人的風度儀表,自漢末以來一直被視為一個人的社會道德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標誌。士人們注重儀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關注這一點,並將之作為重要的談資。這從《世說新語》中專門闢一部分來描述人的“容止”就可明瞭。如有一則關於書聖王羲之的描述:“王右軍見杜弘治,嘆曰:‘面若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魏晉時讚美一個人常言過其實,用詞華麗,但以“面若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這樣的用詞來讚美一個男性,在現代人的眼裡,可能會懷疑其有同性戀的傾向。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