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六章 根本所在 大盤點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據說,周公攝政一共七年。頭三年平息叛亂,第四年封建諸侯,第五年營建成周,第六年制禮作樂,第七年還政成王。禮樂制度,是他最後的作品。

可惜沒人知道周公怎麼想。

何況奠基中華的,也不止他一個人。

但做一個盤點,是可以的。

何況線索也很清晰,起點則在憂患意識。也就是說,正因為憂患“天命無常”而“不易為王”,這才有了“君權天授”。然而就連周人自己也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他們的領導權和代表權,名為“天授”,實為“民授”。這就必須“以人為本”,也就有了“人本精神”。[7]

而且,這種精神還可以也應該這樣表述——

天人合一歸於人。

當然,得補充一句:是群體的、家國的、倫理的人。

群體至上,就只能“以德治國”。何況我們民族國家的建立,並沒有經過“炸燬氏族組織”的革命,反倒直接從氏族和部落過渡而來。夏商周,都如此。周人建立的國家聯盟,更是家國一體的家天下。基礎,是井田制的小農經濟;紐帶,是宗法制的血緣關係。對於這樣的群體,德與禮,顯然比法律和宗教更合適,也更管用。

德治的結果是人治,以德治國也必然變成聖人治國。這倒是相當契合人本精神。於是有了“一箇中心”,這就是德治;也有了“兩個基本點”,這就是禮和樂。禮樂是“行得通的力量”,聖人是“看得見的榜樣”。以聖人代神祇,以禮樂代宗教,勢必將人們的目光引向世俗社會,引向一個個可以落到實處的道德規範。忠不忠,看行動。“現實精神”產生了,它可以也應該這樣表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