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十一章 散文和駢文 一二一 駢文的標準化及其支流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六朝時的駢文,形式不是固定的,是在變化發展過程中的,所以尚有雅麗自然的趣致。到唐朝時候,政府以詩賦取士,朝廷章奏也用駢體,於是駢文就定型化了,在聲律上,對仗上,都有一定的規則,用典故的地方特別多,所以唐宋以後的駢文,比得上六朝文的很少。

在唐朝,最可注意的是陸宣公(贄)的奏議,用駢偶的舊形式,寫政事的新內容,而能夠詳盡暢達,不露駢偶的痕跡,如他代德宗寫的罪己詔,有“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天譴於上,而朕不悟,民怨於下,而朕不知”等句,頗真摯感人,而流暢如散文。

宋代駢文開始有“四六”的名稱,北宋的作家就是歐陽修和蘇軾那兩個古文家,南宋則有駢文專家汪藻、王安中、周必大、綦宗禮、洪邁父子等,詩人陸游、楊萬里,理學名臣真德秀,也會作駢文。汪彥章(藻)為隆祐太后作告天下詔,有“歷年二百,人不知兵,傳序九君,世無失德。雖舉族有北轅之釁,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及“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等名句。一般人認為,宋四六的特點是散文化,而且議論多,長聯多,典故多。因為當時博學鴻詞科考試四六,有“以一聯之工,擅終身之官爵”者,所以作者很多。

明代不大盛行普通的駢文,但考試用的“八股文”也是駢文的一支派。清代除八股之外,一般駢文也有很多作者。胡天遊、洪亮吉、汪中是清中葉三大家。此外有陳維崧、毛奇齡、袁枚、吳錫麒(著《有正味齋駢文》)、孔廣森、紀昀、阮元、劉開、王闓運(著《湘綺樓文集》,曾用庾子山原韻作《哀江南賦》,寫太平天國事,酷肖六朝人作,一般人稱為假古董)、張之洞(著《廣雅堂駢文》,模仿宋四六)等。民國以來,官紳應酬,還是以用駢文為客氣,如黎元洪秘書饒漢祥,常作四六電報。清嘉慶時,陳球用駢文寫小說《燕山外史》,全書三萬餘字,是古今最長的駢文。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