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顏淵第十二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共二十四章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 顏回問如何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以符合禮制就是仁。有一天都這樣做,那中國就都回到‘仁’了。這樣做全靠自己,還能憑靠別人嗎?”

顏回說:“請問具體的途徑。”孔子說:“不符合禮制的事不看,不符合禮制的事不聽,不符合禮制的事不說,不符合禮制的事不做。”

顏回說:“我雖然不勤勉,但一定依據這些話去做。”

【注】 《正義》馬曰:克己,約身。孔曰:復,反也。身能反禮,則為仁矣。

【記】 這又是《論語》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強調孔子中心思想是“禮”的,常引此為據。但什麼是“克己復禮”?什麼是“克己”?大有異說。此外,“克己復禮為仁”這句話是“古人所傳,非仲尼所作”(王應麟《困學紀聞》)呢?還是孔子對“仁”的解釋?也說法不一。大抵前說(“古之傳言”)較確,符合“華夏禮制”的非酒神型的約束特徵(見拙著《華夏美學》)。宋明理學則以“滅人慾”(克己)和“存天理”(復禮)對此作心性哲學解。所謂“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私慾……日月克己,不以為難,則私慾淨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朱注),將“禮”等同於“理”,將“己”讀作“人慾”。此說又大為後人詬病。其實,整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克己復禮”(有關行為)為什麼是“仁”(有關心理)?理學直接把“克己復禮”歸結為道德克勝私慾的心性問題,雖深入一層,卻未免狹隘。視聽言動,明明是有關行為舉止,即禮的“儀文”實踐,禮及理(理性)正是透過這種種儀文實踐活動而非透過思辨、語言、心性追求而建立(就群體或個體言均如此)。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