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夏”一個名詞是古史上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且試求諸夏是些什麼,在哪一帶地域。《詩·周頌》:“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又:“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爾極。無此疆爾界,陳常於時夏。”
《論語》:“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左傳》:“任宿句,風姓也,實司太皡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
《荀子》:“君子居楚而楚,居夏而夏。”
歷來相傳夏商周為三代,商周兩世的歷史,我們曉得的還多,夏世則太少了。不知太史公據世本以成的《夏本紀》在世次上有多少根據,但“啟”之一詞,已經等於始祖,其上乃更有禹與堯舜之傳說生關係者,大約總是後來人所加。啟之母為塗山氏女,或即和周之姜嫄,殷之有娀為同類之傳說,而啟之開夏或即由於滅甘乃大(《甘誓》已言五行,出必甚後,當在戰國末矣)。夏之世系大約已不完全,相傳夏故域在汾水流域,而其後代之祀在壅丘,當黃河之南,去殷商不遠。又在陳者有夏氏,疑夏在盛時之疆域,北包晉唐,東至山東境,南及於江漢,此區域中文明古國至多,到春秋時這些痕跡猶在。國為南湯踐滅,而文物猶在,故這一帶地方的列國叫做諸夏。商雖滅夏,然以取夏文化之故,或者也以諸夏自居,猶之乎滿洲人入了山海關,便也自稱中國,稱人蠻夷了。周人入了中國,把中國“周化”得很利害,封建制度即是擴大周化的,而周行周道周宗周京一齊周起來,而文化的中國之名仍泛用夏。《周頌》中那幾篇無韻的文辭甚古,說到夏者兩處,在有韻的《周頌》及大、小《雅》中夏之稱不見了,《周頌》中說到夏的幾句話。大意是謂武成功立,藏起干戈弓矢來,與諸夏相安,這很像克服了中國與人休息的話。這樣看來,諸夏在西周之初是很常用的名詞。直到戰國末年,還以楚對夏,大約由於楚向北發展,諸夏又受了一回震動,諸夏之一部分遺留,即為周之南國者,為楚所並,而楚風變夏。然楚夏對當之稱猶在民間。夏一個字在商周千多年中的命運,彷彿像漢一個字在魏晉以後至於現在的命運一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