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個體心理學學會後,我關注的重心從理論轉向實踐。我先是在維也納建立了一個青少年諮詢中心,後來又依照這一模式在其他六個城市也建立了這一組織,奧古斯特·艾希霍恩[1]、埃爾溫·韋克斯貝格以及魯道夫·德雷克斯等人都被我聘請為中心的名譽顧問,此外,夏洛特·比勒[2]還免費在家中接待尋求幫助的青少年。 1930年我首次在學校畢業季期間組織了一次專項行動,效果明顯,維也納多年來首次無一例學生自殺記錄。
國外開始對這項工作表現出興趣,於是我被邀請去各地做這方面的講座。在柏林我結識了威廉·賴希[3],他對我的青少年諮詢工作很感興趣,於是一連幾小時開著他那輛敞篷車,帶我在柏林市區閒逛,一邊兜風一邊和我討論我在諮詢中心裡遇到的各類性問題。此外,我還在布拉格和布達佩斯的學術圈子裡做了演講,並在布拉格結識了奧托·珀茨爾[4],後者後來來到維也納,成為瓦格納—堯雷格[5]的接班人,被我引為終身的良師益友。
在我看來,珀茨爾是除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外的另外一位天才人物,而且他也完美地繼承了天才們丟三落四、不拘小節的毛病。下面這件事是千真萬確發生在他身上的:有一天他來我的診所,走進我的辦公室後,他把傘(這把傘他平日裡一直隨身帶在身邊)順手掛在衣架,就跟我聊起某個病例。過了一會兒,他起身告辭,我送他出去,沒多久他又折返回來——他把傘落在我這兒了,於是他取了傘,再次離開。這時我突然發現,他錯把我的傘拿走了,連忙喊他:“教授,你拿的是我的傘!”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