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臺灣興起“反共文學”,那時我拿不動這樣大的題材,沒有作品,只有心情。
一九四九年五月,國軍失上海,我隨軍撤到臺北。六月失青島,八月失福州,美國發表白皮書,宣告放棄臺灣。九月失平潭島,十月失廣州,失廈門,逼近臺灣門戶。共軍乘勝攻金門,國軍大捷,仍然震撼臺灣人心。就在這幾個月,小諸葛白崇禧、反共長城胡宗南節節敗退,華中、西北、西南盡失。十二月,國民政府遷臺北,雙方中間僅隔一道大約九十英里寬的海峽。中共反覆宣告將革命進行到底,文宣用詞竟使用血洗臺灣。
逃難來臺的人喘息未定,頓覺呼吸急促。
民國以來,直系、奉系、皖系、什麼系輪流收稅,人民社會組織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價值標準不變,老百姓容易適應。共產黨的革命別有大志,他們要“天翻地覆”,解放不是尋常改朝換代,中國人從未有過那樣徹底的境況。可是外面的人對裡面的情況一無所知,仍然當做“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待,一九四九年的臺灣正是如此,八百萬居民面臨鉅變,他們心理上毫無準備。
這年年底,臺北《民族報》聘請孫陵主編副刊,“孫大炮”出語驚人,他以痛快淋漓的口吻痛斥當時的文風,共軍咄咄逼近,臺灣已成前線,作家委靡不振,副刊只知消閒。那時女作家的情感小品一枝獨秀,抒寫一門之內的身邊瑣事,小喜小悲,溫柔婉轉,小花小草,怡然自得。孫指責她們的作品脫離現實,比擬為歌曲中的靡靡之音。當時文壇傳言,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讀了孫陵的文章,很受刺激,孫陵曾當面道歉,但是道歉之後,炮聲依然隆隆不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