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性格和才力,學界、政界中尚不得相安,何況持籌握算、孳孳為利的商界,臭味當然更不能相投,何以我偏願去?這事說來,也有個久長的歷史。
1922年夏天,我的祖母逝世,因需辦理喪葬等事,我一時不能回北大服務,就請校中留職停薪,住在家裡。那時新學制頒佈,商務印書館急需編輯中小學教科書,招我到館任國文、歷史兩種工作,蘇、滬路近,容易顧家,我就到了上海,這是商務的全盛時代,編輯部300多人,全館職工3000多人,使我看到了現代化的出版企業。沈雁冰、胡愈之、鄭振鐸、葉聖陶、周予同、王伯祥、章錫琛,都是同事,天天見面。有一回,振鐸激昂地說:“商務是靠教科書賺錢的,我們替資本家編教科書,拿的薪水只有100元左右,而為他們發的財至少有一二百萬,我們太吃虧了!我們應當自己經營一個書店,到力量充足的時候也來出版教科書,豈不是我們的一切的經濟問題都解決了!”大家聽了,各各贊成,過幾天就結合了一個團體,由予同起名,那時他醉心清代的樸學,定為“樸社”;推我為總幹事;每一社員按月繳付10元,作為公積。第二年教科書編好,我的家事也安排妥當,我就回了北大。1924年秋天,江、浙有“齊盧之戰”,上海緊張,他們為有避難的迫切要求,把兩年來儲存的款子收回去了。我聽得這訊息,大為不滿,就在北京招集朋友,重新組織起來,其時參加的有范文瀾、馮友蘭、郭紹虞、吳維清、潘家洵、俞平伯、朱自清、蔣仲川等,編印書籍多種;不久又在北大第二院對門租賃房屋,開一書店,命名景山書社,作為門市部。我編的《古史辨》就是在這裡出版的;真想不到,這樣專門的東西竟銷路奇佳,一年中翻印了幾版,因此這個鋪子就站住了。但因我們都在大學裡教書,不能有一個專人集中精神來管理,而且商人刁滑,發出了書常常收不到錢,我們對付不來,至於銷路不暢的書,又徒然壓了書架,所以《古史辨》賣得雖好而這鋪子還是不能獲利。我把《古史辨》一集一集出下去,不支版稅,門面賴以維持,居然延到了抗戰。抗戰之後,併入開明書店;開明原是樸社的上海同仁開的,可說是由合而分,再由分而合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