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法國藝術理論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曾經指出,各門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這樣的階段:“那是藝術開花的時節;在此以前,藝術只有萌芽;在此以後,藝術凋謝了。”他認為,在藝術的草創階段,有靈感的藝術家也會成批地湧現,偉大的藝術形象在他們心靈深處隱隱約約地活動,但他們還缺少足夠的時代經驗和藝術才能,因此構不成集中、強烈的藝術效果。例如莎士比亞之前的英國戲劇家馬洛,也曾表現過與莎士比亞相類似的某些感受,但又遠不及莎士比亞完整、系統、強烈;在藝術的凋謝階段,技巧嫻熟的藝術家仍然為數不少,甚至可能會比繁榮階段還多,但他們的思想感情已顯得淡薄,也缺少了偉大的觀念、宏健的風範,因而也就無力挽救藝術的衰微。例如希臘悲劇從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過渡到歐里庇得斯時,已經明顯地出現了凋謝的徵兆。丹納的這一思想,是有道理的。元代,正是中國戲劇“開花的時節。”在元代之前,中國戲劇基本上還處於“草創階段”,而在元代後期。雖然就中國戲劇整體來說還會數度開花,但作為黃金時代的驕子——雜劇藝術,卻無可挽回地走向了凋謝和衰微。總之,在元劇的黃金時代,中國戲劇的生命力獲得了空前透徹的展現,我們有理由把它看成一個完整的審美系統,並透過它來窺視迄止元代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