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中國戲劇的姍姍來遲,陳了戲劇美的象徵性、擬態性因素的流散外,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在精神實質上,儒家禮樂相合的觀念提倡情感的調和與滿足,這一方面助長了抒情性藝術,另一方面又助長了渾然一體的和諧格調。不言而喻,戲劇不能單向抒情而缺少客觀呈示,更不能一味調和而缺少分裂和衝突,於是又與中國傳統思想有點隔閡了。
希臘民主制掙脫了氏族血緣關係,把人民放到了一個熙熙攘攘、紛爭不絕的外部世界之中,在這種情勢下,希臘人急迫地要求認識外部世界,當他們從事藝術的時候也願意正面再現外部世界的激烈衝突;與此相反,在孔子想維護的氏族制度下,天然的血緣關係使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取得了天然的和諧、協調,個體用不著逼視變幻莫測的外部世界以及與之相關的自身命運,只要按照既定的等第次序言動即可,從事藝術,也側重於內向的抒發和協調。孔子懂得,協調、和諧的藝術格調對維護協調、和諧的氏族制度極有益處。由於禮、樂的相輔相成,社會義務、個體意願、美感享受可以統一起來。這樣,平適溫和的抒情性音樂、舞蹈、詩歌,成了孔子所希望的,後來也成了事實上的中國藝術的主體。
彬彬禮儀中鳴奏的磬、笙會發出什麼樣的曲調,所唱的歌會是什麼樣的內容,我們大多已很難詳知,但大體可以肯定,那隻能是平適文雅的,溫情脈脈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