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圖騰崇拜的禮儀當然需要有組織者和主持者,開始可能是由氏族中的首領擔任,後來逐漸出現了專職的神職人員,那就是巫祝。巫祝包辦了人和神的溝通使命,對人來說,他們是神的使者,同時,人們又要委派他們到神那裡去傳達意願。當中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之後,圖騰崇拜這樣的多神化原始宗教逐漸變成了一神教,巫祝的作用和地位也就與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維繫在一起了,他們的地位一般很高,女的叫巫,男的叫覡。
巫覡也是能歌善舞之輩。《說文》解釋道,所謂巫,乃是“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巫與舞,可謂同義、同音字。每當祭祀之時,巫覡就裝扮成神,且歌且舞,娛神,也娛人。
不要厭棄這些手舞足蹈的裝神弄鬼之徒。他們的裝扮,標誌著戲劇美的進一步升格。這種裝扮,已不是許多人渾然一體地擬禽擬獸,而是有著明確的裝扮物件、專職的裝扮者,而裝扮的成果也就具有被觀賞
的地位。總之,比之於原始歌舞中的一般擬態,巫覡的裝扮穩定、集中、自覺,因此也就向著戲劇美的本體又走近了一步。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王國維確認巫覡活動是戲劇萌芽葆發的地方。他說,從事祭神禮儀活動的巫覡們中間,會有人從衣服、形貌、動作上來摹擬、裝扮成神,古人就把這種裝扮者看成神的依憑,在這裡就存在著戲劇的萌芽。這一論斷,頗見眼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