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10-4 22:08:47
——老四之死
老大老三都死了,老二現在是仇人,誰來幹這個國君?
老四唄。答案正確。
祭足從陳國把公子儀給請了回來,公子儀的性格跟大哥相近,把國家都交給祭足管理。祭足依然派大將甫瑕駐守大陵,防範厲公。為什麼不乾脆出兵滅了厲公?因為這個時候鄭國已經沒有能夠領軍的大將,再加上宋國出人出錢幫助厲公整固櫟城,要拿下櫟城並不容易。
長話短說,一轉眼,十四年過去。
第一號男配角祭足雖然夠狠,那也狠不過命去,終於,祭總理去世了。
算一算,從鄭莊公寤生上任,到公子儀上任十四年,祭足擔任鄭國首相,足足六十四年。這樣長時間的總理,那在全世界也沒有第二個。
再算,祭足從鄭武公開始擔任公務員,中間輔佐了爺孫三代六個君主,這在世界歷史上恐怕也沒有第二個。
為什麼祭足的政治生命能夠這麼長?他喜歡洗腳。
祭足去世了,鄭國人民感到很悲痛,免不得寫一些“人民的好總理,你在哪裡”之類的悼念文章。但是,有一個人高興壞了,幸災樂禍的人始終是存在的,誰?鄭厲公。
“哈哈,老祭,你還是死在我的前頭了。”厲公聽到這個好訊息,連夜慶祝。
祭足死了,厲公再也沒有對手,立即行動,第二天夜裡偷襲大陵成功,活捉守將甫瑕。甫瑕貪生,當面求饒,承諾幫助厲公除掉公子儀。於是,厲公以甫瑕的老婆孩子為人質,放甫瑕回鄭國都城。甫瑕倒也說話算數,跟厲公里應外合,殺死了公子儀和他的兩個兒子,迎厲公復辟。
這一年是鄭厲公元年,也就是前680年。
厲公不是昭公,厲公可沒有那麼心慈手軟。他知道,清除異己是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史記》)昭公先把甫瑕請來談話,直接說“你是個叛徒,你這樣的人怎麼敢用?”
甫瑕沒話說,基本上,厲公也沒給他發言的機會,推出去就給砍了。甫瑕後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幫他復辟呢?
其實,叛徒不叛徒並不重要,厲公之所以要殺甫瑕,其實並不因為他是個叛徒,甚至不是因為他整整對抗自己十七年。
殺了叛徒,按理說忠臣就該重用了吧?不然,忠臣更要殺。
第二個被找來談話的是原繁,祭足死後,原繁就是資格最老的元老了,而且,作為公族,原繁還是厲公的伯父。想想看,原繁該有八十多歲了。
“寡人出,伯父無裡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傳》)厲公對原繁說:“老伯啊,當初我被趕走了,你呢也不暗地裡跟我通訊息;我回來了呢,你又不來表個忠心,我很不高興啊。”
沒辦法,八十多歲的原繁被逼上吊自殺了。
叛徒要殺,忠臣也要殺。年輕的要殺,老得快死的也不放過。這就是鄭厲公。
之所以要殺甫瑕,是因為他握有兵權;之所以要殺原繁,是因為他是大臣中的首領。
現在,掌握兵權的甫瑕被殺了,在公族中最有號召力的原繁也自殺了,兩大威脅解除,厲公終於可以安枕了。
有人問,祭足呢?與厲公有深仇大恨的祭足呢?雖然祭足死了,厲公會滅他的門嗎?答案是否定的。
厲公沒有動祭足家的一草一木,甚至他還特別關照祭足的子孫。祭足一家安然無事,舞照跳,馬照跑,厲公說了:“老祭嘛,各為其主嘛。”
對於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來說,恩怨可以一笑泯之,但是利害關係要隨時牢記,剷除異己絕對不能手軟。而厲公顯然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儘管他不一定是個好人。
不管怎樣,老四也死了。
根據《史記》的記載,“初,內蛇與外蛇鬥於鄭南門中,內蛇死。居六年,厲公果復入。”什麼意思?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六年前,曾經有兩條大蛇惡鬥十七天,一條是農村戶口,一條是城鎮戶口,最後,農村戶口戰勝了城鎮戶口。六年之後,厲公果然回來了。算一算,正好被趕走十七年。
所以,蛇這個東西不要輕易惹他,他們能預測歷史,就像癩蛤蟆能預測地震一樣。
鄭國一口氣殺了三個國君,真夠亂的。有人說,小國才這樣,大國不會。
那麼,來看看大國是怎麼幹的。
日期:2008-10-5 10:38:35
二十.周公主義
周朝開國,武王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顯然有所考慮,決不是隨手就把那裡封給誰。武王分封諸侯的方式就像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把最危險的地方給能力最強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給最弱的人。
看上去這不公平,但是,從長遠看,這很公平。我們常說:風險越大,機會越大。
按著當時的天下形勢,陝西屬於周朝的根據地,而西戎那時候不成氣候,因此周朝的偉大首都並沒有遷去中原,而是留在西部;在南面,一幫蠻子國家都在深山老林裡,不成氣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敵人在哪裡?第一在東面,東部的夷人實力很強而且忠於商朝,周朝的勢力那時候根本到不了東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來去如風,破壞性很強。
基於這樣的形勢,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齊國,在今天的山東北部,主要對付東夷;周公旦封在魯國,在今天的山東南部,主要對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奭封在燕國,在今天的北京一帶,主要對付狄人。這樣,周朝初期三個能力最強的人都分配了重任。
後來到了成王,又把晉國給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樣用來對付狄人。
事實證明,把最艱難的任務給能力最強的人等於是給了他們最好的獎賞。齊國、魯國、晉國任務完成得非常好,不僅防範了敵人,而且征服了敵人,燕國也很好地遮蔽了狄人。齊國魯國晉國先後成為大國,周朝東部變成了無國界,直通大海。而後起的晉國一統北方,與楚國一同成為超級大國,只是北邊的草原實在無邊無際,才給了匈奴人繁衍壯大的機會。
說到周朝的大國,從地位、國土、國力、文化等諸多方面來說,齊國和魯國絕對是首屈一指的。這兩個東方最大的國家,同時又是整個周朝最為和睦相處的兩個國家,世為婚姻的兩個國家,幾乎沒有戰爭,很長時間就像一家人一樣,以至於到了如今,山東就簡稱為齊魯。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介紹這兩個國家的歷史。
那麼,我們先說魯國。換言之,從周公開始。
——孔聖人心中的聖人
孔子被後世尊為聖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聖人。
孔子心中的聖人是誰?周公,確切地說,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認為他是古代最偉大的聖人。孔子反覆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周公,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聖人,中華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體現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天文學家、音樂家、文學家。歷朝歷代,人們對於周公的尊崇從來沒有改變過。
非常遺憾,現代人對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點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夢”或者“夢見周公”。
周公是中國文化的先聖、至聖,將中國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們今天的文化觀念,道德禮儀,風俗習慣,都是由周公創立,一直傳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無非是倡導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禮文化,老子的《道德經》不過是周公整理編寫的《周易》的讀後感。總結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第一個重要的人物是黃帝,實現了天下歸一,帶領中國人進入文明社會,是人文初祖。第二個便是周公,開創了中國文化,將中國文明推向了極高境界,是先聖至聖。不誇張地說,周公締造了周朝的繁榮,也締造了延續至今的中華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執政為民”的理論基礎。
中華文化幾千年來沒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範疇,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則不過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讀。
作為一箇中國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數典忘祖,那是恥辱和愚昧。
開始說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為這裡將要說的是你們的祖先,偉大的祖先,令你們自豪一生的祖先,這些姓氏是:魯、蔣、邢、茅、祭、展、柳、臧,還有一部分姓周、汪、季、孟、施的。回憶一下,前面那個洗腳的祖師爺祭足就是周公的後代,厲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