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元勳
周文王姬昌一共一百個兒子,老大姬伯邑考,早年被紂王所害。老二姬發,就是後來的周武王,老三姬鮮,老四姬旦。在所有兒子中,姬發和姬旦是文王最看重的,也是最賢能的。而姬旦最孝順最友愛,在所有人中鶴立雞群。《史記》如此記載: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
文王去世之後,武王姬發繼位。當時,姜太公被武王尊為“師尚父”,又是老師又是義父,實際上還是岳父。而“周公為輔”,翻譯過來,周公就是總理了。弟弟當中,類似召公奭、畢公高、毛公遂、曹叔振鐸、衛康叔等等都是很能幹的,跟著四哥輔佐二哥。
那時候,姜太公老爺子歲數大了,出出主意掌握掌握方向,具體的工作都是周公帶著弟兄們幹。武王十一年,周軍進軍牧野,會戰商紂軍隊,周公作《牧誓》,宣告上天,鼓舞士氣。之後,人數處於劣勢的周軍一舉擊潰商軍主力。
周軍攻破商朝首都朝歌,商紂王跳樓自殺,武王親自砍了紂王的頭。之後,前往神廟宣告上天以及佈告人民,那時候沒有三軍,但是儀仗隊是有的。我們想象一下,在儀仗隊的鼓樂聲中,武王正步走向神廟,左邊周公手持大鉞,右邊召公手持小鉞,左右保護武王。什麼是鉞?就是斧頭為弧形的大斧,主要用來做禮儀用。
前文說了,周公被封在了魯國,國家在今天的曲阜一帶。不過,周公沒有去,留下來繼續擔任中央政府總理。
日期:2008-10-5 15:29:11
——平定叛亂
周朝滅商朝第二年,武王得了重病。當時天下遠遠沒有平定,於是大家都很驚慌。這個時候,周公寫了禱詞來向祖先祈禱,請求神明允許自己代替哥哥去死。之後將禱詞放在祖廟的金滕匱裡,告誡看守的人不許洩漏。
但是,武王還是在不久後逝世了。從科學的角度說,禱告是沒有用的。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一個敬鬼神的年代,向鬼神發出請求,是一件非常嚴肅非常認真的事情,如果不是出於真心,誰也不敢去胡說八道。
武王去世的時候,兒子姬誦繼位,就是成王。成王那時候只有十三歲,換了太平年代,沒問題,就算還在肚子裡也不怕。可是,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十三歲顯然無法駕馭那樣的世界。沒錯,鄭莊公十三歲能忍,可是,成王那個年代,靠忍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周公毫不客氣地,或者說義不容辭地繼續留下來,繼續當總理。而且,他不止當總理,他還當攝政王。什麼是攝政王?就是坐在王的位置上來代替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公當了攝政,很多人不滿、嫉妒、不服。事實上直到今天,依然有所謂的學者一口咬定周公就是想篡位,甚至斷言武王就是周公害死的。在這裡,順便向這些所謂的學者表示鄙視,騙稿費騙職稱也該選擇一種稍微有點良心的方式吧,靠挖祖墳過日子是要遭天譴的。
老三管叔鮮是最眼氣的,大概他以為兄終弟及也該輪到自己而不是老四,但是他沒有想一想自己的能力與周公有多大差距,為什麼周公能做總理而自己做不了。不管怎樣,管叔煽動了弟弟蔡叔度準備謀反,最愚蠢的是,他竟然和紂王的兒子武公祿父聯手,這直接就等於把自己定位為叛亂了。
在叛亂之前,管叔鮮還是先採取了輿論攻勢,在民間廣泛傳播“周公要篡位”的謠言。謠言說一千遍也會成為真理,周朝的公卿大夫們也開始懷疑了。
周公是什麼人?周公站在的高度是管叔們想象不到的。
對付幾個小泥鰍,周公是有把握的,他採取了三招。
第一招,牢牢把握軍隊,常備不懈。
在這一點上,周公是有經驗的,他參加了伐紂,屬於文武雙全的全能人才,而周朝的主要兵力在他的手中。
第二招,三巨頭團結。
周公在流言傳來的時候,把姜太公和召公請來懇談,太公、周公和召公是當時的三巨頭。關於召公,史料裡並不翔實,他有可能是周公的弟弟,也有可能是周公的堂兄弟甚至堂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王族並且與成王的關係很近。在這裡,我們認為他就是周公的弟弟。
“四哥,怎麼我們最近越來越說不到一起了呢?”召公說話很直,他也開始懷疑周公圖謀不軌,但是,他了解四哥的為人,因此他很困惑,就直接說了出來。
“二位,我之所以攝政,都是為了祖先的基業,為了大周朝。當今二哥早死,成王大侄子歲數又小,而天下遠遠沒有太平,我只好這樣做。等他長大,我自然會把王位還給他。”周公說,周公的話並不多,但是已經足夠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周公說話是算數的。
有了太公和召公的理解和支援,周公還怕什麼?
第三招,各個擊破。
在太公和召公表態支援之後,周公開始戰略部署。從各種跡象來看,管叔鮮邀請了淮夷和徐戎為盟友,如果他們合併一處,威脅將是很大的。於是周公讓自己的大兒子展伯禽去了魯國,當然,帶走了相當一部分兵力。這樣,管叔鮮和武公祿父就處在周朝和魯國的夾擊之中,而同時,魯國還能分隔管叔鮮和淮夷的聯絡,如果需要的話,姜太公的齊國軍隊隨時可以南下援助魯國。
一切部署妥當,周公開始下手了。歌中唱道:該出手時就出手。該忍的時候忍,該下手的時候,決不猶豫。
以周成王的名義,周公率領周朝大軍東征,同時,展伯禽在東線佯攻淮夷,牽制對方力量。
歷史事實證明周公偉大的戰略眼光,也證明管叔不過是一個沒頭腦的人物。周朝大軍很快摧毀了管叔和武公祿父的軍隊,之後將兩名首惡處死,而被煽動造反的兩個弟弟蔡叔度和霍叔處都只受到革去爵位和降低爵位的處罰,周公對自己的弟弟可以說足夠寬容。
在剷除管叔和武公祿父之後,周朝軍隊與魯公伯禽合兵一處,在東線放開手腳進攻淮夷,最終征服淮夷和徐戎,擴大了疆土,使得魯國的地盤從山東中部擴張到山東南部、安徽東部和江蘇北部。
——忠心耿耿
成王剛繼位的時候,年紀小,身體也不太好。周公翦了自己的指甲,投到黃河中去,向河神祈禱:“成王還小,還沒有見識,如果有什麼過錯的話,就都算到我的頭上吧。”
祈禱完之後,周公把禱文藏在自己的總理府中。
有人說,翦個指甲那算什麼?錯,古人認為,頭髮和指甲都是父母給的,不可以隨便拋棄。後來曹操有了割發代首的故事,也是這個原因。將指甲拋進黃河,等於告訴河神:如果我犯了錯,願意跳進河裡淹死。
成王繼位七年,年紀到了十九歲。按當時的說法,男子十九歲為成人。周公眼看天下基本平定,成王又已經長成,於是將王位歸還成王,自己回到大臣行列中。
成王正式登基之後,免不得有人暗中來說周公的壞話,成王對周公起了疑心。周公見勢不好,好在對此早有思想準備,於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咱躲起來還不行嗎?躲去哪裡?桃花源。
周公躲去了楚國,為什麼去了楚國?因為這樣可以不連累自己的兒子或者弟弟們,那時的楚國是個小國,想造反也造不了。
總理失蹤了,成王命令手下搜查總理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點周公要篡黨奪權的證據。這一搜,真搜出東西來了,什麼?當年在黃河的禱文。
有人說,這難道不是周公在逃走時候造的假嗎?兄弟,那可是三千多年前,放了六七年的東西,那時候可沒有什麼“東南亞證件公司”來製作各種假證件假檔案,造假是造不出來的。有人又說,那難道不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準備好了這一天?兄弟,若是周公六七年前就想到了這樣的細節,他要篡位那不是易如反掌,為什麼還要讓出來?
成王在一瞬間被感動了,他知道自己錯了,他感到慚愧,叔叔不避嫌疑為自己創下這樣安定團結的基業,而自己竟然要懷疑叔叔,讓叔叔不得不逃走,這難道不是罪過嗎?
成王派人去楚國把周公給請回來了,叔侄相見,相顧而泣。周公知道,自己的苦心沒有白費,蒼天是有眼的。
周公很擔心成王淫佚驕奢,於是寫了《多士》和《毋逸》教導他治國的道理。此後,周公為周朝置備了完整的政治制度,周朝被管理得井井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