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35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核心是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這一問題聯絡到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價值計算和收入分配。假設資本家不消費,全部剩餘價值(利潤)用於儲蓄或資本積累,工人的工資全部用於消費,則消費品部門(第二部類)的價值總量必須等於工資,資本品部門(第一部類)的價值總量等於剩餘價值(利潤),這是一個簡化的簡單再生產模型。在這一模型中,給定上述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則剩餘價值率(收入分配或工資與利潤在收入中的比例)必須保持固定不變,否則將使社會再生產的條件遭到破壞。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剩餘價值率或收入分配的變動必須與兩大部類的結構變動相一致。這樣,假設剩餘價值率或收入分配不變,則只有一種穩定狀態模型可以與之相適應。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1893)中,將其利用價值形式討論社會再生產平衡的價值模型,轉化為價格模型,討論了隨著資本積累增長所產生的利潤率下降的問題。不同於李嘉圖從土地邊際收益遞減所導致的利潤率下降,馬克思認為隨著資本積累而產生的利潤率下降,與技術進步或退步無關的,純粹產生於按照價值計算的資本積累和收入分配(即工資和利潤在收入中的比例)。隨著資本積累的滾雪球效應,在不變資本的價值的增長同時而收入分配中的剩餘價值量不變時,或者說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而剩餘價值率保持不變時,必將導致利潤率的下降[108]。這種利潤率的下降源自於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不僅“為利潤而工作”,還要“為資本積累而工作”。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平衡分析表明,他是最早採用資本品和消費品兩部門模型討論經濟波動,也是最早從資本存量與收入流量的矛盾來討論經濟週期的經濟學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