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3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統一利潤率”的存在,表明了馬克思經濟學可以表述為一種一般均衡理論。實際上,統一利潤率的假設,來自於古典經濟學。斯密在《國富論》中最先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看不見的手”的自動調節機制。斯密和李嘉圖都使用統一利潤率的假設和資本在各部門之間的轉移來說明這種均衡的實現機制。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闡述了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型問題後,曾系統討論了這種古典一般均衡理論[110]。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之後建立的新古典經濟學在提出資源配置的相對價格理論之後,採用所謂的“古典學派的統一利潤率”假設,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取代了古典—馬克思一般均衡理論。在新古典教科書中,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被認為是對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證明。20世紀60年代的兩個劍橋資本爭論之後,新古典理論的邏輯矛盾被揭示出來之後,新劍橋學派經濟學家主張把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作為取代新古典理論的另一種正規化(參見沃爾什和格雷姆,1980)。

斯密在《國富論》中首先闡述了分工原理,並由此引出交換。但表示分工和交換並不決定交換價值(或相對價格),交換價值是由表明社會關係的價值決定的,社會關係發生變化,則決定相對價格的價值也發生變化。斯密認為,在原始野蠻社會,商品交換按照實體勞動即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進行;當土地私有化和資本積累之後,商品的價值決定和分配就不能按照實體勞動交換,因為資本是一筆預付款,其目的在於獲取利潤,除非資本家得到利潤,否則不會為工人墊付工資。這樣商品交換就轉變為按“支配的勞動”進行,商品的價值就由實體勞動支出,轉變為由工資和利潤構成(按照古典的剩餘理論的表述方法,則利潤量是總收入扣除工資後的剩餘,由於工資率取決於生存工資,當勞動生產率超過工資率時,將存在一種剩餘並構成利潤的來源)。在此基礎上,斯密提出了“自然利潤率”概念,這種自然利潤率是按照古典剩餘理論決定的,因此與技術關係無關,由此建立起古典一般均衡模型。這種均衡可以看作是對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描述,即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為獲取利潤的競爭在達致“自然利潤率”水平時實現供求均衡。在斯密的模型裡,並不需要明確的總量關係,比如國民收入中工資和利潤的比率,只要假設外生存在的“自然利潤率”,就可以表述這種自動調節的均衡機制(即“看不見的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