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D.K.弗利是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他認為,在古典經濟學和馬克思那裡,“經濟當事人基本上是他的階級的代表,……這些當事人的個別行為本身只有在反映了其階級的社會地位時,才具有重要性。……把許多個別工人或資本家加總,以得到相應的階級行為的問題幾乎不會出現.因為個人和階級之間的同一性是被嚴格地論證了的。”見D.K.Foley,The Strange History of the Economic Agent,The New School Economic Reviewt,2004,vol.1,no.1,P.3。
③M.Granovetter,op.cit.,PP.483—487.
三、競爭和企業的贏利能力
三、競爭和企業的贏利能力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教科書中,資本家追逐剩餘價值和追逐利潤這兩個提法在意義上是相同的。在這一節,我們想發展一種觀點,強調這兩種提法在概念上的差異。不過,在此之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圍繞置鹽定理(Okishio throrem)和技術選擇的標準而發生的一場爭論。
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置鹽信雄在上個世紀60年代力圖透過數學模型證明,資本家在採納了降低成本的新技術後,平均利潤率沒有下降,反而提高了,因此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規律是錯誤的。謝克則指出,置鹽的模型忽略了固定資本,因而沒有區分兩種衡量贏利能力(profitability)的尺度,一個是利潤邊際(profit margin),另一個是利潤率(rate of profit)。利潤邊際是利潤和成本價格的比率,是一個流量對流量的比率;而利潤率是利潤和預付資本之比,是流量對存量的比率。如果考慮到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差別,利潤邊際就不同於利潤率。競爭會強迫資本家採納能帶來較低成本價格的新生產方法。但在給定價格下,較低的成本價格會帶來較高的利潤邊際。個別資本家採納新技術後只是提高了過渡性的利潤邊際,而非提高了過渡性利潤率(指新的平均利潤率出現之前,個別資本因為採納新技術而獲得的利潤率)。如果過渡性利潤率比以前更低了,一旦新的生產方法佔據統治地位,新的平均利潤率也會降低。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