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與資本的矛盾關係的分析批判中,建立了勞動價值理論。這個理論強調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者的勞動所創造的,商品價值是人類一般勞動的凝結。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建立了剩餘價值論,從價值到剩餘價值,從剩餘價值到利潤,從利潤到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的分析,合乎邏輯的指出:僱傭工人即勞動者是創造價值的主體,勞動者的勞動才是價值的源泉,而資本家則作為剝削者並不參與勞動過程,而只是單純憑藉對資本的所有權,不勞而獲地擁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在這個經濟過程中,勞動者一無所有,是純粹的無產者;資本家不參加勞動過程,他在價值形成過程中所耗費的體力與腦力,不過要“進行剝削親自花費必要氣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這裡不存在價格的波動。《資本論》,特別是第一卷,透過勞動價值理論對資本如何剝削勞動,如何以最少的費用投入取得最多的剩餘價值作了最充分而又生動的闡述。
但與此相同,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相併行,還有恩格斯對價值理論的闡述。1843年,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對李嘉圖與薩伊的價值論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在批判他們各自的價值論的弊端中,提出了自己的價值理論。李嘉圖認為:價值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恩格斯批駁說:如果生產費用決定價值,那豈不是說生產水平越低、投入的生產費用越多,價值就越大嗎?李嘉圖回答說:無用勞動是沒有結果的,也是沒有效用的,因此,沒有效用的勞動不會形成價值。薩伊認為:物品的價值是由效用決定的。恩格斯反駁說:如果效用決定價值,那豈不是說生活品的價值要比奢侈品的價值高嗎?薩伊回答說:不,黃金的價值決不會比低於小麥的價值,因為生產黃金的費用要高,所以,效用是一種存在。恩格斯挖苦他們兩人說,你們的價值理論實際上都回到了對方。因此,恩格斯說:“價值是生產費用對效用的關係。價值首先是用來解決某種物品是否應該生產的問題,即這種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償生產費用的問題。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之後才談得上運用價值來交換的問題。如果兩種物品的生產費用相等,那麼效用就是確定它們的比較價值的決定因素。”恩格斯接著還說:在未來社會中,“價值這個概念實際上就會愈來愈只用於解決生產的問題,而這也是它真正的活動範圍” 。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