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反腐敗機制設計中,存在著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利益衝突。可以說,現代美國的反腐敗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圍繞著這個概念建立起來的。“利益衝突”的概念是假定:如果一個人在某項政策方面有利害關係,那麼如果他在這一政策上有決策權,就可能自覺不自覺地從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從公眾的利益出發來做出決策。美國人把利益衝突看作是最重要的腐敗源泉,利益衝突的存在還會威脅到公眾對政府官員決策客觀性的信心。因此,為了防治腐敗,首先要避免利益衝突。
反腐敗從避免“利益衝突”著手,反映出美國人在防治腐敗方面的另外兩個重要基本假定:一個是人性惡,任何人無論有多麼高的道德水平,都會受到私人利益的誘惑,因此僅僅靠道德教育是不能防止腐敗的;另一個是,反腐敗不僅要依靠事後懲罰,更重要的是依靠事前阻止,即:不造成利益衝突的可能性。這樣做,還可以使得公共官員和僱員作為公僕在採取行動時,其動機是無可懷疑的。其實,從另一個側面講,也是對政府官員的保護。
“腐敗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腐敗是一種病態的社會問題,也是一種複雜的經濟現象。當代經濟學對之進行了透徹的分析,透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腐敗的實質和反腐敗的重點所在。
腐敗理論之一是“經濟人”理論。斯密最早闡述了“經濟人”思想;帕累託首先提出了“經濟人”的概念。斯密認為:“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的最有利的用途,他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 帕累託認為:“經濟人總是在比較其邊際效用,看怎樣才能使自己獲益最大。”可見,“經濟人”就是自利人,,他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或社會的利益;“經濟人”也是理性人,他要考慮以最小的成本或者代價獲得最大的生產或者利益。腐敗產生的基礎就是“經濟人”行為,“經濟人”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可能利用制度、法律、政策的漏洞徇私舞弊,巧取豪奪。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