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相、君臣、中央與地方、集團、階層或者階級之間的利害衝突,往往是政治制度變化的動因。正是統治階級內部以及階層、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推動了政治制度的變化。而向什麼方向變化或變成什麼,那是受客觀條件和政治制度本身內在的規律決定和影響的。
政治體制的調整,可分為環節性調整和結構性調整兩大類。
新的事務需要調整原來的機構職權範圍或者設立新的機構。這種調整職權範圍不是每一個時期都能做到的,這受政治體制機制的制約,每一個部門的職能都是範圍固定的,指南有限,超出其職責範圍的事情就無權過問,也無法應付。
環節性調整最終會導致結構性調整。
政治制度調整過程之所以漫長,首先是由於政治體制的任何變動,都會受到舊體制下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和阻撓。各個利益集團,有的反對,有的支援。其次是傳統思想的影響。
帝國政治決策的形成並不複雜,真正複雜多變的是君臣間及各種官署、各種勢力之間的權勢爭奪。
“選賢任能”在帝國各代都是政治信條,但什麼是“賢能”,各代的看法以及相應的制度規劃卻大不一樣。
嚴格依照法律規章運轉,事實官僚制度又一大突出特徵,非此不足以規範官員行為,不足以保證行政機器的運作。
對文書和檔案利用程度,代表了官僚制度的發展水平,行政的書面化可以大大提高精密性、規範性和可靠性。文書的執行也就是指令、情報的流動。在錯綜複雜的資訊網路中,所處的節點位置就是一種政治地位,文書的處理權力就是一種政治權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