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現有衛星達數十顆,其中有25顆“導航星”全球定位系統衛星,10顆國防通訊衛星,4顆國防氣象衛星,以及3顆北約組織的通訊衛星;所管理的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包括國防支援計劃的導彈預警衛星、彈道導彈預警系統、“鋪路爪”和“眼鏡蛇丹麥人”雷達等;其航天監視系統,包括光學跟蹤識別設施,基地光電監視系統,以及衛星指揮和控制系統。這些都是航天司令部的重要裝備。
目前,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共有7個航天與導彈聯隊、2個航天大隊、2個導彈大隊和6個基地,有現役軍人24000人、文職人員5000人及其他人員15000人。
太空——戰爭最後的高地(5)
美國海軍航天司令部是1983年成立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海軍艦隊的衛星通訊系統、導航系統和空間監視系統。這裡所說的空間監視系統屬於夏延山基地的後備力量。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夏延山基地是根據美國和加拿大的“北美防空協定”,於50年代開始建設的用於導彈預警和防空的地下指揮中心。它可以根據衛星的探測,為北美防空司令部和美國航天司令部提供導彈預警和評估,並完成防空與航天控制任務,其航天控制中心可跟蹤近地軌道和外層空間的目標達8500個以上。
美國陸軍航天司令部組建最晚,是1987年10月成立的。主要負責陸軍航天計劃的制定和預算,領導陸軍航天計劃的實施,協調陸軍各方面的要求,以及向上面反應陸軍對國防部空間系統的意見。除陸軍航天司令部以外,美國陸軍還設有戰略防禦司令部。
三軍都設有航天司令部的,在全球也只有美國一家。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和美國軍方對於太空大戰是認真的,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據資料,1998年全世界用於航天活動的總開支380億美元,其中美國佔270億美元、歐洲佔50億美元、日本佔20億美元。美國航天活動開支相當大部分是用於軍事目的的。
國際法規定太空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正因為如此,凡有能力開展航天活動的國家,都想開發太空和利用太空。尤其是冷戰結束,太空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更多地受到商業利益的影響,使人類為軍事、科研和商業利益,在共同利用太空方面已形成“相互依存”態勢。軍事使用者在一些例行的任務上將更多依靠商業和民用航天器(如衛星)獲取通訊、氣象資料或影象,而商、民用航天活動也需要軍事上的保護。這一趨勢發展下去,就會出現爭奪“制天權”問題,如同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一樣。
美國成立一系列航天軍事機構正是為了這一目的,以確保進入和利用太空的能力,防止敵方摧毀、欺騙、破壞或劫奪他們的空間裝置,同時阻止或破壞敵方利用空間。因此,美國的軍事航天力量已經被認為是同航空作戰部隊一樣重要的一支空間作戰部隊,並正與美軍特別是美空軍融為一體。將來,如果擁有了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它將是最有效的航天裝備運載工具,可為美國奪取空間優勢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現在,美國各軍種已將空間裝備納入到自己的裝備計劃,並研究這些裝備的新的戰術應用。
美國不僅為太空戰做了足夠的物資準備,在太空戰理論方面也進行了足夠的準備。
一個叫詹姆斯.奧伯格的美國人不久前推出了《天權論》;美國著名的智囊機構蘭德公司1998年發表了一份題為《太空:新的國家權利》的研究報告。正式提出“天權”和制天權問題。根據他們的觀點,天權是國家力量的體現;天權的目的是實現國家目標,而不僅僅是軍事目標;天權的運用不僅包括平時也包括戰時。
“天權”是一個具有世界性的文雅的說法。在美國自己看來,天權就是它的“高邊疆”。
“高邊疆”是一個叫格雷厄姆的陸軍退役中將,於1982年2月向里根遞交的一份名為《高邊疆:新的國家戰略》的研究報告裡提出的。核心是指歷史上具有不斷開拓國家邊疆傳統的美國,今後應該在地球的外層空間進行新的開拓,把太空作為美國新的戰略疆界和控制範圍。
一部美國的歷史,就是邊疆不斷變化的歷史。從1776年獨立歷來,出現在美國國家層面的邊疆戰略就有:老邊疆——以前的13個州;新邊疆——後來的50個州;外邊疆——兩次大戰後成為西方盟主。
一位叫特納的歷史學教授這樣說:美國人具有鮮明特徵的才智應該歸功於邊疆。每一個邊疆的確都孕育著一個新的機會,打開了擺脫過去羈絆的大門。與邊疆相伴而生的是新鮮感和自信心,是對過去社會的蔑視,是對過去的約束與思想的無法容忍;是對過去的經驗教訓的不屑一顧。
現在,高邊疆又成為美國的國家戰略和宇宙戰略。
美國還擬定了有關太空防禦和進攻、組織實施以及未來需求預測等詳細方案。他們認為,未來太空戰的關鍵任務將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航天支援,即發射和操縱航天器;二是航天力量支援,即在衛星導航、導彈預警、氣象、通訊和情報等方面,由太空提供服務,也叫“支援戰鬥部隊行動”;三是太空控制,也可以說是奪取“制天權”或空間優勢,即保護己方在太空執行的航天器(如衛星)和保證仍在地面未發射的航天器繼續進入太空的能力。反過來就是要阻止敵方這樣做,包括摧毀敵方已在軌道上執行的航天器系統、破壞敵方的衛星地面站和衛星通訊鏈等;四是航天力量運用,即從太空對地面目標實施軍事打擊。
目前,美國航天司令部及其所屬部隊,主要精力均集中在前兩項任務上,即為太空戰作好準備;一旦太空戰爆發,其重點立即轉移到後兩項?務上。一般人們認為太空作戰現在還只是預測和定義階段,但實際上太空戰可以隨時打響,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存在著這種可能。“箭”已在“弦”上,何時“發”出,只看那隻手如何動作了。
太空——戰爭最後的高地(6)
美國已經有了太空戰指揮人才的搖籃。1993年,美國航天司令部和空軍空戰司令部聯合組成了一所航天戰術學校,目的是為培養航天專家,飛行人員以及航天、導彈和情報部門的中級以上軍官。學員畢業後將被分配到國家和空軍航天司令部工作。迄今為止,這個學校已經培養了百餘名畢業生。
為了適應未來太空戰的需要,美國空軍軍官學校也把航天戰術和航天武器課程納入該校學習計劃,並從1996年7月開始開辦為期22周的訓練班,每年兩個班。經過訓練班畢業的學員將直接分配到各航空聯隊或司令部的參謀部,分別擔任航天武器指揮官、聯合部隊的太空戰司令官或空中作戰中心的太空專家。
戰爭無非人和武器。有了太空戰的人才,當然不會沒有太空戰的“傢伙”,昂貴的太空梭總不能帶著卡賓槍去太空。
在太空武器方面,早在提出星球大戰時就鬧得沸沸揚揚。曾出現過微波武器、鐳射武器、動能武器和粒子束定向武器概念等。按照美國國防部制定的發展目標,空軍一直在進行飛機自衛、空間控制、壓制敵防空力量以及在指揮和控制作戰方面進行一系列試驗。
美國空軍和國防部認為空天飛機可以完成多種軍事任務,比如將某型衛星送入低地球軌道、對敵方進行監視或直接摧毀敵航天器、在大氣層內向地面目標發射武器、作為應急通訊中繼平臺以及運送貨物等。美國空天飛機專案已研究了多年,預計服役時間在現有軍用飛機的壽命末期——即2030年左右,部署第一個空天飛機中隊。
根據設想,這種空天飛機可以像普通飛機一樣起飛,在高空可達到十幾倍以上的音速,能直接進入地球軌道,成為航天器,然後又可以像普通飛機一樣重返大氣層,在機場著陸。它可以作為戰略轟炸機,戰略偵察機和遠端截擊機使用,比現有的太空梭具有更大的成本優勢和戰鬥威力。美國計劃兩年後造出樣機,10年後批次生產。
俄羅斯《團結》週刊2003年1月18日就此載文評價說:“世界航空航天領域即將出現一次重大突破,其意義與加加林進入太空、人類登上月球等事件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兼有飛機和宇宙飛船特性的太空飛機……製造星際飛行器是下個世紀——22世紀的事,二1世紀則是太空飛機的世紀。”
這種空天飛機一旦用於實戰,將從根本上改變太空與天空的概念,也使迄今為止的所有關於空戰的理論瞬間成為過時。可以說,又一場空中軍事革命正在孕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