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大亂或朝代更替的亂世,中國的總人口,往往會減少一半,土地大面積荒蕪。這時,新的競底者接任後,必然採取黃老之術,與民休生養息,減輕賦稅,這就帶來了中國社會的興盛繁榮和騰飛。
所謂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就是這種歷史的真實寫照。
而在多收了三五斗,百姓手裡有兩個閒錢後,競底者就急不可耐地開始了儒教的高強度競底,僅以漢初為例,“文景之治”以後,極其崇尚儒教的漢武帝,只用了區區幾十年功夫,就將一個太平盛世,打到了“人相食”的底線。
什麼時候高強度競底方式開始佔上風呢?有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以儒教為核心的“國學”在社會上沉渣泛起。
歷史表明,以儒教為核心的“國學”興盛之日,就是該朝代開始劇烈競底之時。漢、唐、宋、明、清,莫不如是。
那麼,以儒教為核心的“國學”,又是個玩意呢?
中國人是個馬馬虎虎的民族,雖然到目前為止,中國出現的“國學大師”之眾多,即使不算浩若繁星,也可以叫車載斗量。但“國學”究竟是個什麼東東?中國人卻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科學定義。
什麼是國學?一百個“國學大師”,也許會有兩百個不同的定義。
首先,關於“國學大師”本身,就沒有一個明確科學的定義。其次,這些“國學大師”今天定義完“國學”之後,回家睡一覺,又可能會產生新的定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