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人格的欽敬,司馬遷幾乎把《呂氏春秋》裡那段描述全部照搬過來,“魏文侯見段幹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見翟璜,踞於堂而與之言。翟璜不悅。文侯曰:‘段幹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汝欲官則相至,欲祿則上卿至,既受吾賞,又責吾禮,無乃難乎?’”而我看得饒有趣味的,是魏文侯率直的回答,還有分寸感把握極好的禮遇等級。
翟璜一不悅,他就與段幹木差了品級。這個品級可能不是才幹和能力,而是見用與被賞識的本事,簡言之——手段。
日期:2011-01-26 08:25:27
三
作為孔門再傳弟子,經世致用思想一定也緊緊裹挾著段幹木,他不會沒有極強的用世進取之心,以及強烈的社會價值關懷。
但怎樣被見用,他思考的比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深刻得多。那就是,有濟世才幹絕不可干謁求售,否則價格就大打折扣。
師爺孔子是個多鮮明的例子。“如用我,為東周乎!”、“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周遊的路上,他一路走,一路在表明幹世的心志,可惜最終還是沒人用。
他的晚輩同門孟子又是一例。衝著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不遠萬里,來到魏國,王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遠路來的仁義不解近渴啊,結果呢,孟先生指著梁惠王鼻尖出了粗口——不仁哉!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只好迴轉身,回家述仲尼之意,奮筆疾書《孟子》,再就是喝口茶,漱漱口,盤腿養自己的“浩然之氣”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