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性差的極端表現是不斷的逃避——逃避自己完全無法適應的環境,而選擇了一個幻想中更有利於生存與發展的新環境。我總是見到大量這樣的求職簡歷:他的工齡沒幾年,但在他的工作經歷上,卻有著一長串的單位名稱,初看起來,他簡直就是職場上的“少年老革命”。或許你對這樣一份簡歷的評價是:他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對於HR而言,這樣一份簡歷卻意味著,這份簡歷的主人是一隻典型的“職場跳蚤”:首先,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這山望卻那山高,把他招聘來,沒準入職培訓剛結束,他已經在另一場招聘會上了。其次,這樣一份簡歷從人的適應性維度上看,也極可能意味著他是一個環境適應能力特別差的一個人,他與其說是在不斷地換工作,不如說是在沒完沒了地逃避他認為無法適應的工作環境。按照前面的打分法,他的適應性只能得-20分
如果你這些年來,恰好正處在上述這種似乎看不到頭的逃避過程中,你對自己的適應能力要引起很大的警惕了。
既不願逃避又不能適應,結果往往是你與環境之間發生經常性的衝突,衝突是適應失敗的又一種表現。當然,這是處於0分水平上的適應性。
衝突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個體的心理預期與環境差距太大而引起衝突,這種衝突在那些初入社會、初上職場的大學畢業生身上較為常見。滿懷憧憬進入一家單位,卻發現這裡的管理模式、領導者、團隊夥伴、實際從事的工作內容、個人的發展機遇等等,與當初所想象的,都有太大的距離。這種衝突的結果,可能是走向逃避。
一是個體與環境的遭遇過於突然,個體的機能及至心理都來不及做任何有效的準備。有時候,這種衝突可能會是悲劇性的。你把一個愛斯基摩人突然空投到赤道上,或是突然把一個生活在赤道上的人塞進愛斯基摩人居住的零下四十多度的冰窟窿裡,後果都是一場慘劇。人對面板可以適應攝氏80度的水溫,但適應的條件是先從20度或30多度開始,慢慢加熱,不知不覺,要是把一個人看見某人在那麼高的溫度下安然無恙,也湊熱鬧往那幾乎是快煮沸的水裡跳,燙傷基本是沒有疑問的。但在職場上,這種衝突的結局卻未必都這麼可怕,更多時候,這只是個人與環境還有待磨合罷了。就象你剛穿上一雙新鞋,腳在新鞋中感受到的多是不爽,但磨蹭一段時間、咬合一些時日,你就調整過來了。
如果你此時恰好正處在這樣一個磨合期,剛好又讀到我這段文字,那麼,請聽我一言:請你對環境、對自己都多些耐心!因為接下來你的適應性水平會得到20分:
20分是交易型的適應,即一個人改變一些自己的方式,使自己與環境的衝突減少一些,同時又努力設法改變環境中的某些不如意因素,使環境也適合自己。這類似於人與人際環境之間的一場“交易”。交易當然是有條件的——如果你給我一個等價物,我不妨也委曲一下自己。事實正是這樣:人對他人、團體以及社會,有一個不斷地“討價還價”的過程。
而在適應性維主上處於40分水平的人,卻並不打算對環境中某些不如意的因素進行微調,他們能夠做到“行有不順,反求諸己”,透過自我調適來實現對環境的被動適應。但是,這樣的調適,只是在一個人外在的言語態度以及行為舉止,前提是不能改變他的真正的性格。他們的座右銘是:我無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可以用自己的笑容去面對環境。
大多數職場人的適應性,正是處在這個用笑容去面對環境的水平上。實際上,成功的適應,常常就是你的機體對環境作出妥協的成果。
60分是正常適應的水平。適應過程實際上是機體與環境不斷互動作用的過程動態的過程,人不斷面臨新環境,如果新環境是人們可以期待的和可想象的,即哈特曼所說的正常期待環境,那麼,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就能夠得到正常的發揮。正常期待環境是與衝突環境相對而言的,是指人的正常適應和正常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因此是正常人可以期待、可以想象的環境。其實,我們大部分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正常期待的環境中。嬰兒期的人還處在母親的懷抱和或襁褓中,嬰兒對環境的期待是母親的丨乳丨頭、懷抱、輕柔的撫摸等等,一般而言,這些正常的期待都與嬰兒實際的環境是完全吻合的。
隨著人的活動範圍的擴大,環境的變化也越來越大,新環境總有某些與我們的期待、想像有出入之處,但大部分的情境是在我們預料之中的,預料之外的各種因素改變了我們,或那麼,我們與環境的磨合,所需的時間就不會太長,付出的努力也不會太大,個體與環境的衝突、個體的自我衝突就不會顯得很激烈。
有些人能夠做到一味被動地去迎合職業環境,迎合,表明他適應性這一維度上可得80分。
迎合就是人掩飾自己的真實人格去適應環境。許多人在面對自己很難適應,然而在認為沒有更好的環境可供選擇的時候,會採取這種掩飾的策略,以期與環境達成某種虛假的“和諧”。掩飾自己的人,很清楚自己不適合環境,很清楚自己與環境之間是沒有“妥協餘地”的,也清楚真實的自我如果與環境發生衝突,將給自己的利益、地位帶來巨大的威脅和傷害。
因此,掩飾者只要在條件適當的時候,同樣會選擇逃避。他們時刻都在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或者群體。這種人有點象進入敵營的特工人員,他不得不穿敵軍的服裝,不得不說敵軍的話語。有時候,為了表示自己與環境非常“和諧”,會表現得比“敵軍”更“敵軍”。這種表現,類似於弗洛伊德所謂的反向作用,即個人的意識、慾念不願意顯露,除了壓抑之外,在行為上採取與慾念相反的方向來表示。這種反向作用,一是比真正適應這一環境的人表現得更誇張,看起來走得更遠;二是具有強迫性,它總要不斷地對人顯示,好像不這樣做就會使隱藏在背後的真實面目露出馬腳來。
在適應性維度上處於100分水平的,是扭曲自己去適應環境。扭曲自己也完全是一處被動“適應”,這種人相信能夠併力圖“改變”自己,壓抑真實的自己完全,不斷使自己相信自己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在漫長的壓抑中,這種人表面看起來確實已經成功實現了適應,但他內心深處的緊張與衝突卻絲毫沒有得到緩解。
扭曲者是職場上最痛苦的環境適應者。
我們把120分的適應水平稱為“過度適應”,過度適應的結果是導致對另外一些相反情境的嚴重不適應,這種情況不論生理上還是心理機制上都存在。
二戰時期,有一個蘇聯士兵奉命掩藏在一個地底下一個洞裡頭,此後他一直沒有直接到任何允許出來的命令,在黑咕窿咚的地底下待命了三十多年,靠吃老鼠肉等維持生命,完全喪失了時間概念,眼睛也完全適應了黑暗,變得異常敏銳。到有一天,他被人偶然發現,人們把他從地底下救了出來。然而,他來到地面上的第一瞬間,卻是發出一聲撕心裂肺的慘叫,成為一個瞎子。是強烈的太陽光射瞎了他的雙眼。當他完全適應了黑暗世界,就完全無法適應地面上光明世界。
榮格所謂的人格面具與人格膨脹,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種過度適應與嚴重不適應的相關性。在戲劇中,面具或臉譜是用來表明演員所扮演的角色的,榮格認為,人格面具作為一種原型,使人們傾向於把自己塑造成社會所期待的那種樣子,以一種被人認可的方式行事,獲得社會的讚許。也就是說,人格面具是人的社會適應性的一種表現,人的言行舉止,都得按自己所戴的面具所標識的身份,否則就無法與人和睦相處,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極大混亂。久而久之,人對自己所戴的人格面具就實現了高度的適應,當這種適應性發展得太過分的時候,一個人就把自我完全認同於自己的面具,這就是所謂人格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