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7-21 08:53:42
五
應當清楚的是,無論王弼還是何晏,他們援道入儒,主“無”為本,並不是要崇老抑孔,舉道滅儒。
恰恰相反,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用道家的本無論,來解決日益危機化的儒學本身,期望儒學在道學襄助下重新振興。
這緣於儒學面臨的嚴峻挑戰,出於現實的迫切需要。
東漢末年,隨著大一統漢王朝中央政權的傾圮、坍塌,儒學雖然做為顯學仍握有意識形態的主流話語權,但其影響力卻早已大打折扣。
一方面,出於現實政治需要,曹操、孔明紛紛推行名法之術,用人選才上講究“循名責實”,從而,使得“今之學者師商、韓而尚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
另一方面,伴隨著政治空氣的汙濁,生存世道的艱難,加之兵燹四起,白骨遍野,士人通經致仕道路阻斷,囹圄刀俎之禍隨時發生,使得亂世中的人們感到命運無常,生死難料。這也促使知識階層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由之,人的自我意識空前覺醒,人格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厭煩生存世界,尋求精神超拔的人們,開始崇尚玄虛,心追無境,行尚通脫的道家思想趁虛而入,漸為知識群體廣泛接納,並廣為流佈。
《老子》在這個時期,受到空前的歡迎就是明證。據楊樹達《漢代老學者考》說,此時,不僅信仰老子者日多,而且研究者日眾。東漢末研究《老子》的有名可考之人就多達五六十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