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每天瞎琢磨,果然自從有了事情幹以後他爹每天都精神抖擻的。
潘安已經交了他弟弟三柱,也就是潘泰《三字經》和《千字文》,這孩子學得都不錯,現在正在學習《百家姓》,不過潘安也發現潘泰的學習熱情沒有最開始的時候高了,孩子年紀還小,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
本來原來的時候家裡還有他爹能陪陪他,現在白天家裡就潘泰一個人在家中讀書,小孩子嘛,覺得悶很正常,潘安覺得還是得把潘泰送進學堂,周圍同齡人多了比較有利於成長,在那種氛圍下學習也不至於過早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這找學堂倒是方便,他們這一片屬於文人聚集地,自古至今文人大多數都窮,而且吧家裡出了一個讀書讀出頭的,小輩們都得再拼這條路,總是有大多數人科舉之路不太得志,然後就開始邊賺點錢邊讀,所以附近私人開設的學堂不少。
不過不像潘安啟蒙那會兒找個童生都費事,這邊開設學堂的最低都是秀才,還有不少舉人也開設了啟蒙課堂,就是費用上要貴不少。
不過也不是功名越高學費越高就教的越好,還是得看教學風格,潘安也是考察了好幾家,挑中了一個老秀才,風格有些像潘安當時上學堂時那個老秀才,講得通俗易懂,教學生的風格屬於因材施教型別,比較適合剛剛啟蒙的孩子。
其他那些講得一看就挺厲害的,連他都聽得不知所云,更別說這些剛剛認字的孩子了,啟蒙是打基礎的第一步,還是得以讓孩子能跟上程序為重。
就這樣潘泰的學堂也定下來了,潘父下班之後正好把潘泰接回家。
就這樣潘安一家的生活都步入了正軌,在京城這個繁華之地算是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最起碼潘安覺得這樣的生活平凡寧靜,還是挺不錯的。
第117章 有事一二
轉眼間潘安在翰林院已經呆了三個月,他之後可能會在這裡再呆三年,甚至三十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過相對於朝堂之上的奇詭風雲,翰林院這點小打小鬧還不算什麼,潘安也算是在翰林院站穩了腳跟。
和潘安的安慰日子相比,布凡的人生就比較像開了掛的,在成為本朝年齡最小的連中六元的狀元之後,進入翰林院沒多久,別人還在安安靜靜地修書,他已經被皇帝點名去草擬詔書,幾乎每天都能見到聖上,足以看到聖上對他的賞識。
布凡儼然已經成為了皇帝跟前的紅人,翰林院一些官職比他高的人都捧著他,就連翰林院學士都對他青眼有加,潘安作為進入翰林院時和布凡同樣受矚目的人,反而表現得十分一般,
可以說泯然眾人。
因此,在背後非議潘安的人不少,潘安雖然知曉不過卻不當回事,你要是搭理那些不知所謂的人豈不是說明你在乎這些人,而這種只有見過寥寥幾面品行又不端正的陌生人怎麼值得你去在乎呢。
有這個生閒氣的時間還不如多看兩本書,多為自己的人生增加一點籌碼,潘安活得可以說很佛繫了,所以他這種生活態度還是挺適合在翰林院養老的。
翰林院的人不算多,但是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辦公的地方,平常又沒有什麼集體活動,所以潘安至今連人還沒認全。
今日好不容易舉行了一次小範圍內的集會,主要就是發表一下各自的修書體悟,十分自由,這麼多人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的隨便說一說再辯一辯就是了。
本來就是自由討論一下半個時辰就散了,其實這會的最大作用是讓大家交流一下感情,要是有志同道合的就可以私下盡情討論了,畢竟這麼一會兒工夫討論不出什麼,也沒有那麼多公用時間給大家佔用。
不過就在主持這場集會的侍讀學士照例詢問一下大家還有什麼問題的時候,在潘安隔一個人的位置有一位剛剛就有些故意的說出潘安的名字說他怎麼不參與討論啊。
潘安那時看了他一眼,確定自己不認識他之後回了一句我有和我旁邊的人討論,潘安也確實有與旁邊那人討論,不過這位大哥不怎麼搭理他,就敷衍的嗯嗯嗯,潘安強聊了一會兒覺得沒什麼意思乾脆也不吱聲了。
還以為剛剛故意點他那一位說一次也就得了,畢竟大家連招呼都沒打過,潘安也詫異對方知道自己名字呢,沒想到在周遭安靜下來後,侍讀學士問有什麼問題的時候,這位聲音不大不小剛好夠大家聽到的程度再次說了一遍潘安沒有參與討論。
潘安也沒打算不出聲,再次回了一句我有和旁邊的人討論。之後對方就沒聲了,侍讀學士問問也就走個過場就當沒聽到他們的對話,直接宣佈既然大家沒什麼問題就散會,然後說了幾句鼓勵大家的話就完事。
潘安倒是沒怎麼把集會上的事情當成大事對待,就是對那個提起自己名字找茬的人有點好奇,這是誰啊。
問布凡,布凡來了沒幾天就天天往御書房跑人認識的還沒他多,於是布凡就問了問住在他家附近的那個也在翰林院供職的大哥,說起來他們兩人的家眷走的還是挺近的,潘安他娘天天帶著他妹妹往人家家裡跑。
這一來二去的他和這位吳有祿大哥也就熟悉了。
提起當時在集會上提他名字的男人據吳有祿說叫做陳丹,吳有祿看起來和陳丹關係還不錯,雖然集會上的事情明顯是陳丹找茬,吳有祿還幫他遮掩似地說了兩句,“這孩子平時性格就有點虎,你也別在意。”
關於陳丹的其他資訊吳有祿一點沒提,潘安看他無意說也就沒接著問,省得讓人以為他對這件事很在意還要打擊報復,轉而和吳有祿談起別的。
這件事情吧,不是大事但是就有點讓人膈應,過了幾天潘安忙碌起來以後就把他拋之腦後了。
潘安忙起來的原因也很簡單,王鈺馬上就要成親了,王鈺和趙將軍的女兒都屬於大齡男女,這要是換別人家都是孩子滿地跑的年紀了,既然兩人有意親事自然是越快辦越好。
籌備了三個月的婚事如今終於要迎來正日子了,潘安作為王鈺在京城唯一的老鄉加好友,自然是要幫些忙的,本來王鈺還大力邀請了陳貞,要知道在成為舉人之前他們三個可以稱為鐵三角了。
不過時間如流水,歲月更無情,他們在成為進士之前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刻苦讀書了,幾乎沒怎麼和陳貞見過面了,潘安在遊學時候和陳貞的通訊還勤一點,後來慢慢兩人通訊越來越少,再加上幾年沒見,關係疏遠了不少。
前一陣子王鈺讓人帶信邀請陳韜陳貞一家來參加他的婚禮,雖是這樣說陳家一家來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主要就是邀請陳韜陳貞二人的,不過最後答應來的只有陳韜,陳貞來信解釋了一二。
潘安和王鈺這才知道原來陳貞於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