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攜帶六百五十七部經書踏上了回國之路。跋涉兩年,大師回到長安,意想不到地受到了太宗的熱情接待,而且是“通俗奔迎,傾都罷市”,長安城裡這時早已傳遍了玄奘大師的威名,什麼“偷越國境”的事早已不為人知了,話說回來,就算有人知道又能怎樣?取得真經,學貫中印,技壓群雄的事蹟足以蓋過一切了。
太宗為玄奘建慈恩塔(即如今的大雁塔)以貯經,並且設立譯經院,召集全國各地高僧同在玄奘麾下譯經。於是玄奘又潛心佛經翻譯,他一絲不苟,甚至有些“死心眼”,從不因佛經內容過長而刪減一點原文意思,什麼“嘰裡咕嚕”的經文也照譯不誤,而且他嚴令譯經的其他僧眾必須這樣做,有不盡意的一律重譯。在此之前,很多譯經師都只是取經中大意而已,相比之下,玄奘開了嚴格尊重原文的翻譯先河,這也是大師他後來注重佛法名相的緣起。玄奘共主持譯經一千三百三十多卷,這個數量,為中國古代譯經數目之最多者。
玄奘還開創了中土佛教的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或法相唯識宗,主張尊佛法名相、重修行心識,為中國佛教的大花園又添了一株奇葩。在玄奘所譯的眾多經書中,有一篇流傳最廣的經文,即《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篇僅二百六十字,經文中舉出四諦、五蘊、六根、十二因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