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年(1404)初,經過長期的反覆考慮,朱棣最終做出了決定。這年二月,他派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永春侯王寧前往北方,召還在北京居守已一年有半的長子高熾和在開平戍邊的次子高煦。事實上,早在打發高煦去幾千裡外的開平時,他已經做出了決定。他這麼做就是要讓高煦離開南京,遠離那些擁護他的靖難功臣,他一走,這個野心勃勃的爭嗣集團立刻失去了中心,頻繁的秘密活動馬上癱瘓。高煦尚不知覺,還打算在開平再立邊功,進一步鞏固父親的寵愛。王寧來到開平後,偷偷向他透露,皇上已命禮部籌備冊封大典,太子之位誰屬,馬上就將揭曉。高煦還快意踴躍了一陣子,但當聽說大哥也一同奉詔還京時,心裡卻有了很不好的預感。
兩位王子回到南京,四月裡,朝廷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大典,授長子朱高熾金冊、金寶,立為皇太子,而封次子高煦為漢王,三子高燧為趙王。
高煦大失所望,儲君之位,終究還是落在“酒囊飯袋”的大哥的囊中。在南京盛夏的炎熱中,高煦恍如一個冰人,全身都要融解了。如果他的父皇曾經給過他一個承諾,如今是父皇食言了;如果父皇從未給過他那樣一個承諾,他發現一直以來的自得、自信,全然不過是一堆笑料。
朱棣大概對未能冊立高煦存有歉意,格外對他優禮、縱容,“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但這不僅沒法撫平高煦的失意,反使他更無忌憚地使性、鬥氣,甚至故意挑父皇之怒,以宣洩他的不滿。為父的也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這時,那位有名的才子,內閣學士解縉蹦了出來,大進忠言,勸皇上禮遇漢王不可過分,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意思是說,漢王的待遇超過他所應得的,會使他爭嗣之心不死,還會希圖太子之位,這不利於朝廷的穩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