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1節

熱門小說推薦

日期:2014-01-06 08:50:28

第一章 明代第一個“大太監”黃儼

九 身敗名裂(4)

上回說到朱棣接受黃儼的建議,將對內臣的打擊加以控制,使得在永樂在位的倒數第二年,避免了再一次發生宮中大屠殺,黃儼也算有功於其同類了——

謀反案的歃血為盟者很快全數就逮,無一漏網。許多人被矇頭蓋臉戴上全套重鐐,還猶在夢中未醒,其實他們不應想不到,做得正熟的黃粱美夢不總是這樣突如其來破滅的嗎?

朱棣拖著病體,駕臨右順門(今故宮熙和門),他把皇太子、趙王、公侯伯、都督、尚書及內閣學士等朝廷高官都召來,要親審罪人。

高正偽造的遺詔在皇帝手裡都捏皺了,可他仍看了又看,還不時冷笑,門裡門外,鴉雀無聲,每個人都聽得見自己沉濁的呼吸聲,彷彿空氣也被添加了凝固劑,不再流動了。孟賢等人戴著手銬腳鐐跪在門下,朱棣嚴厲的眼光如刀芒一般從他們頭上掃過。這些罪囚都是參與謀逆的外衛軍官,而所有在內勾連串通的宦官,包括楊慶養子在內,已經被處決了。

黃儼站立在皇帝的右側稍下,御座兩側分立著皇太子和趙王,再下是勳戚及文武重臣。兩旁數百名武士槍戟林立,在熾熱的陽光下反射著炫目的亮光。

“給趙王,請他自己看!”朱棣將詔書遞給黃儼,厲聲道。

趙王高燧就站在父皇身邊,可父皇卻不瞟他一眼,還把偽詔甩給黃儼,而不是直接交給他,父皇從未這樣疏遠、冷淡和嚴厲過。高燧又驚又怕,僵硬地接過詔書,一行行地讀下去,偽詔上字字都如針尖,扎著他的手指;尤其是當他讀到那些該死的傢伙意圖廢掉太子,立他本人為帝時,他臉色變得像一張白紙,雙腿上的筋束好像被一股強力反向扭轉過來,抽搐不已。

他雖然並未預聞孟賢等人的逆謀,但他明白,參與政變的軍人都是他護衛的軍官,政變又以擁立他為目標,而且孟指揮還是他相識的,常往他府中走動,他平時言語不慎,經常議論朝政,講一些對朝廷、對皇太子不滿的話,這些沒深沒淺、大逆不道的話,他都記不得講過多少,對什麼人講過,現在想起來,後怕得渾身顫抖。

這真是稀飯糊在袖子上,不是鼻涕也是鼻涕了!

高燧的神智漸漸迷離混亂,他顧不上別的,連連擠眉努眼,向黃儼求救。

哪知他把眼睛往上一瞄,卻正好與父皇望過來的目光碰上,高燧心裡有鬼,他哪裡迎受得起,當時一身大汗就淌了下來。

“這件事是你做的麼?”朱棣問道。

這一問恍如五雷轟頂,高燧像個充氣的假人,頓覺下氣洩露,雙膝一軟,便癱倒一般跪了下來,伏在地上,觳觫顫慄——他沒想到自己竟是這般沒用,連一個辯解的字都說不出來。

其實黃儼內心也非常著急,但因為事發突然,他搞不清趙王跟此事的牽涉到底有多深,又無暇親自找趙王求證;在拷打楊慶養子等內臣時,他反覆追問,雖然沒有口供直接指向三皇子,但他卻有一個很不好的預感,因為他愈是問,愈不能無疑於趙王。他在心裡暗怪高燧太糊塗,怎麼摻和到這種爛事上!

此刻當皇帝與趙王父子當面對質,他悚然猛醒到,假若趙王真是孟賢一夥的背後主謀,今日算休矣,自己還是和他保持距離,莫要多言的為是。

黃儼與趙王這一對師徒各懷鬼胎,都一時無語,當下便冷了場。倒是皇太子高熾忽然開口了。太子一直很安靜地站在父皇身旁,在這個特殊的情境——他與父皇同為這起破獲的謀逆案的謀殺物件,他前所未有的獨自與父皇共患難了——下,他作為皇太子的姿態從未如此雄傑突出過,他朱高熾站在永樂皇帝的身旁,就沒有比他更合適的入選了!

顯然朱棣也切實地感受到這一點,當太子照例未開口,先振衣清嗓——這在過去,被他視作迂腐遲緩——他突然覺得太子的舉止是那樣的舒緩凝重,充滿人君之體,相形之下,那個自小被他嬌慣透了的三兒子,簡直就是一個不爭氣的、無用的紈絝子弟。所以,當皇太子傾轉過身,舉袂朝上,將要發言時,老皇帝的眼睛裡竟是充滿了柔情和期待。

日期:2014-01-07 09:29:05

第一章 明代第一個“大太監”黃儼

九 身敗名裂(5)

上回說到趙王高燧在父皇的嚴厲責問下,異常惶恐,失去了自辯的能力,此時皇太子朱高熾開口說話了——

“此下人所為,高燧必不與逆謀。”

所有人都聽清了,皇太子沒有落井下石;作為兄長,在弟弟身處危難時,朱高熾選擇了為之開脫求情。

在場的所有人,包括黃儼在內,對此案是否為高燧主使,本不能無疑;即便高燧沒有在幕後指使,至少他也做過鼓勵或暗示,否則孟賢等人憑什麼甘冒身家性命的風險去捧他的角兒?沒有人相信心高氣傲的三皇子是清白的。但事實歸事實,如果這時太子高熾請求徹查此案,嚴究幕後指使,雖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要求,但人們將很自然地懷疑,太子是欲借大案以施報復之計,除掉自己的親弟弟——即便這個弟弟從未尊重過他,這也是不符合道德的標準的,特別是對於一位儲君。

然而,皇太子開口便為趙王辯解,他不是從皇太子、國家儲副,或逆案受害者的立場,而是從親大哥的立場,他義無反顧、毫無懷疑地選擇相信和支援三弟。

皇太子的沉穩大度、寬闊的胸懷,以及儲君的大體,於此彰顯無遺;五月熾烈的陽光從右順門東斜射進來,在朱高熾胖大的身形上加染了許多層精彩的光暈,而那位標準的小夥子趙王高燧,卻龜縮為一隻可憐的小老鼠。

朱棣對皇太子的姿態非常滿意,他假作沉吟,強忍住一陣從肺的深處直衝上來的劇咳,然後緩緩站了起來,對司禮監太監黃儼道:“這是十惡不赦的逆案,當由在廷文武重臣與三法司會問,務必揪出主使與同黨。你且留這兒監著。”

(注:明清的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與都察院)

明代制度,凡大政事,多由群臣在內廷集議;謀反大案的審理,也屬大政之一。皇帝下旨,令文武群臣與三法司主官一起,在內廷當眾鞫問,司禮太監黃儼不參與審理,他的職責是“代聖”監審,即作為皇帝的耳目,監督審訊的所有環節及過程,並向皇帝做出報告。

於是廷臣以英國公張輔領銜,會同內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人,以及勳臣、都督等武官,各部院衙門尚書、都御史等文官,一起參與對案件的審訊。其實,審案子是法司的事,講究的是專業,而不是人多口雜的熱鬧,大臣們集訊,不求他們提供專業性意見,主要是讓他們一起商量,就這個大案如何審,定出大的方向,至於“審訊作業”,不過走流程而已——畢竟這是謀逆大案,關係到皇帝與太子兄弟,非同小可,誰也不敢馬虎。

日期:2014-01-07 09:34:41

張輔爵位最高,眾人便公推他為召集人,一齊來到午門外的棕棚下,先商量出一個章程。皇太子的態度事實上已經給審訊定下了基調:此案為下人所為,與趙王無關——儘管趙王殿下是謀逆者擁戴的物件,如果謀反成功,他還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大家商量定了,張輔便客氣地詢問黃太監的意見。黃儼是高燧一黨,自然贊同,他把胸脯一拔,道:“先生們說的是,皆秉於公心,萬歲爺也正是此意。咱家敢拿全族老少作保,三王爺絕不知情!”

皇帝派來的監審太監既然拿自家性命來為犯罪嫌疑人作保,哪還說個屁呀!案子還沒審,先把最大的主謀嫌疑給排除了,眾人心知肚明,這就是個糊塗案,而且必須糊塗審。

案子很快審結,次日由張輔領銜進奏,稱孟賢、王射成等所犯大逆,證據確鑿,當並寘極刑,並籍沒其家(抄沒家產)。

朱棣看了奏章,立即批示,將各犯家產即日籍沒,王射成以天象誘人,先行誅之。但對孟賢等犯所供,他仍覺未盡,遂命錦衣衛再施重刑“窮鞫”“研治”,他特別加了一筆:“毋令遽死。”既要撬開孟賢的嘴,讓他供出更多的同謀,還不能便宜他,讓他先翹辮子了。

大臣們脫了身,可事攤到錦衣衛,卻讓該衛堂官們犯難了:孟賢等人把該供的都供了,還要供出誰?犯人架不住嚴刑,肯定會發瘋地胡撕亂咬,如果把不該沾邊的趙王爺再供出來,那可怎麼好?錦衣衛的頭頭們只好去找黃儼討教,並探詢聖意何在?

不單錦衣衛,趙王坐在府中,也是如坐針氈,不停地派人找黃儼,詢問案件的審理情況。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