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1-03 09:35:14
第一章 明代第一個“大太監”黃儼
九 身敗名裂(2)
上回說到一小撮狂人聚集起來,試圖發動一場宮廷政變,推翻永樂皇帝,擁立三皇子趙王為帝——
然而,這一幫為了富貴而湊在一起的亡命之徒,亦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而遭到失敗。此非天幸乎?否則啊,那威風一世、以聖明自居的永樂皇帝將不免於隋煬帝一樣被弒的可悲下場了。
此案的經過已在《明宮鬧鬼》第三章《三雄爭嗣》做過記述,此處從略,茲述其梗要:
永樂二十一年五月,已經60多歲的朱棣突感身體不豫,病情非常沉重,有不起之勢。這促發了一個小人物關於“易主”的神思。護衛指揮孟賢與趙王的關係如何,史書沒有記載,但想來他冒著身家性命去力頂趙王爺,如果不是經常出入王府,與趙王較為熟悉,似乎難以想象。
趙王高燧又不是大歌星,哪有不認識的鐵桿粉絲——還要不怕死的——去追他呢?
但希圖驟然大富貴的孟賢,畢竟只是一介武夫,只擁一雙空拳,要幹那樣翻覆天地的大事,要做掉的還不是晉惠帝那樣的痴子皇帝,他憑什麼有如此信心與勇氣?
當逆謀敗露之後,我們看到,還真有不少人加入了孟賢的謀反傳銷。這些人也都不是鄉愚野老,笨呼呼地就忽悠上當了;他們多數都在京城做官,西市殺頭是京師一景,這些京油子們都看慣了的,怎麼也算見過一些世面,總不至顢頇到把滅族之禍當作兒戲來耍吧。
而事實是,這些人一被孟賢說項,馬上心悅誠服地加入進來。好比興州後屯衛的老軍高正,他只是一名“資深列兵”,但長於文字,偽造的遺詔就出自他的手筆,我懷疑此人並非兵戶出身,而是刀筆吏、落魄書生一類的人物,因為犯了重罪,被罰為世代為軍(即充軍,高正所屬的興州後屯衛在北直隸三河縣,屬於北平行都司)。
他一聽說有這等好事,感覺這門造反生意靠譜,雖然本錢大(失敗了要掉腦袋),但獲利也是鉅萬,好處還可以世代傳家。
是好事就不能獨吞,要與家人分享,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為了多拉一些人手,高正便把此事偷偷告訴了他外甥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
總旗是衛所低階武官,地位在百戶之下。王瑜也是趙王護衛,但他並不知道本衛指揮孟賢的造反企圖,可見孟賢雖然為常山中護衛最高指揮官,但本衛下層軍官均不預謀逆之事,也就是說,孟賢起事時能夠調動的兵馬應該非常有限。他起義成功的關鍵,全在於由宦官進毒,毒死皇帝,然後趁亂髮出偽詔,廢太子,扶趙王。他希盼著皇帝老兒一死,群龍無首,趙王往金鑾殿上一坐,百官只好順從臣服。
他這倒不是完全在發夢天,二十多年後,內廷發生“奪門之變”,入朝的百官陡然見寶座上坐著的皇帝不是景泰帝,卻換作了廢帝英宗時,並無人抗爭,全都默默地接受了。孟賢希望看到的,正是這一幕。
日期:2014-01-05 10:47:59
第一章 明代第一個“大太監”黃儼
九 身敗名裂(3)
上回說到一些希圖驟貴的中下級武官加入到造反的狂歡中去——
可見此案雖然要藉助外朝兵馬,但其真正的樞紐,亦即在決定成敗的諸因素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仍是內廷宦官。要殺死皇帝,廢掉太子,擁護趙王的,其實主要是內宮權力駸駸而大的閹奴們。
這些年來,雖然永樂皇帝賦予了宦官們很大的權利,但他對宦官們的控馭也十分嚴厲,包括許多潛邸出身的親信宦官,一旦得罪,以前的功勞全作了廢,均難免齏粉的下場(詳見下章);他還在宮裡數度大開殺戒,血洗宮牆,殺死大批的無辜,倖存者們雖然一時逃出生天,但終日悽惶,不知將死在何地。
在大明王朝的新宮裡,醞釀許久的反抗情緒,終於要爆發了。
參與密謀的宦官宮人們期望殺死暴君,既是為了舒一口氣,給不計其數的被害者報復,也為了將來日子好過一些。伴君如伴虎的苦頭,他們算是嘗夠啦!他們之所以計劃廢掉皇太子,並非太子對他們多麼不好,這與個人恩怨或人情無關,僅僅因為皇太子是法定的繼承人,叛逆者殺死他的老爸,必須連帶處理掉他的繼承人,否則便洗脫不掉“謀大逆”的罪名;而只有擁立本無大位無緣的趙王,才能為他們的行為找到合法的依據,從而最終從弒逆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所以,殺死朱棣,則殺死朱高熾是必須滴!而從被弒者的子與弟(而不是另擇一位遠房親戚,甚或一位異姓)中重新扶立一位繼任者,也是必須滴!我們可以從無數的宮廷政變中找到相似的例子。
然而被串燒入夥的王瑜,他雖然也是趙王護衛的在編武官,但他並不願意拼了一家性命去保趙王登基,親孃舅跟他講入夥的好處時,他略略勸了一句:“孃舅哇,這可是滅族之計啊!”但見高正一副痴迷不悟的樣子,便不再多言,而是沉住氣,細細地聽,掌握了造反者的全盤計劃,然後一轉身,他就跑到宮裡“告變”去了。
朱棣在病榻之上驚悉這個驚天秘聞,氣得七竅生煙,並且感到深深的恥辱,這是對他聖明形象的公然蹂躪!自古以來,被政變推翻或差一點被推翻的,不都是暴君加昏君嗎?聖明仁德之君總是壽與天齊、安享天下的!他彷彿屌間的屁簾兒被人吹撩起來了,露出他這麼多年來用盡心力營造的盛世明君的形象,不由得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展開全宮、全城的大搜捕,將那些“預備功臣”從夢中揪醒轉來。
盛宴頓時變為苦刑!
日期:2014-01-05 11:39:05
當黃儼聽到宮裡宮外聯合造反,欲輔趙王登基的訊息後,也是大吃一驚。他不太相信趙王高燧是這件謀逆大案的主謀,依他對高燧的瞭解,他沒有這樣的氣魄——三皇子有的是氣,然而這些氣全化作怨懟之氣,透過發牢騷宣洩掉了,所餘底氣並不太多;而且,如果他要做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以子弒父的事,不可能不和自己商量。
想到這裡,黃太監的心甫定了定,但他馬上想到楊慶之子是案首主謀,還不知道要將多少宮人牽累進來。當王瑜告變的訊息像冬日的朔風一般在宮中呼嘯流走之時,全宮一片譁然,都覺得一場更為慘烈的搜捕與屠殺就在眼前!許多人跑到找黃儼求情,希望他想辦法,使天子暴怒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黃儼深感有理,因為宮中之人的利益關係,就像螃蟹一樣互相鉗夾糾葛在一起,抓起一個,必然帶出一大串,等大案鑄成,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因為遭殃,甚至累及自己都說不定。而且他聽說,皇帝御前的近侍宦官與宮人已經全部被作為懷疑物件被捕了,大獄之中,嚴刑之下,還不知他們要怎麼亂咬呢!
因此他馬上進見皇帝,請求立刻處斬楊慶之子,以定全宮人心。他說,預案者只是楊慶養子等少數幾個人,他們因為不滿聖明,陰謀弒逆,多數人不僅不知情,也絕不敢預謀,就是楊慶,他人在南京,肯定也不瞭解內情。如果嚴刑拷問,廣泛株連,必然使人心擾擾,反與聖躬不利。他知道皇帝愛面子,特別指出,就算楊慶之子在宮內糾集了一些膽大妄為之人,也應該外寬內緊地暗查,大內禁苑,豈是大施網羅之地?他還以身家性命力保此事與趙王無涉,他說,都是外邊人不服皇太子,又妄圖富貴,所以才造此孽,望萬歲爺明察!
總之黃儼說了許多,中心意旨不過為三:為趙王脫罪;對宮人採取微創手術,不可擴大化;而將嚴追、打擊的矛頭往外轉移,對準外朝官員。
皇帝披著衣服,坐在床榻上,聽黃儼的“忠言”,喘著很重很濁的粗氣,一言不發。他是氣得要發昏了,眼前一陣陣發黑,在喝了許多水,換了許多條裹頭的涼帕子後,才氣急而促地說道:“你去審,你去審,一定要他供出主謀。我的身邊,還有皇太子的宮裡,決不可留下一個逆徒。”
黃儼聽皇上將楊慶之子的審訊權交給自己,心裡有了把握,忙叩個頭,並不忘說:“謝萬歲爺,萬歲爺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