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8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由相關資料可以看出,不僅中國三十年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幻覺因素很大,而且累計的通貨膨脹或者人民幣貶值水平也相當驚人。

日期:2013-12-21 09:33:19

【30年通脹簡史】

改革開放前我國奉行的是計劃經濟,不僅與市場經濟無關,甚至連商品經濟都快被廢棄了。所以,當時的經濟貨幣化程度很低,M2/GDP處於很低的水平。這種貨幣發行很謹慎的情況不難理解:78年以前的中國屬於典型的短缺經濟狀態,政府不可能過多發行貨幣而給自己找麻煩!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我國爆發了三波明顯的通貨膨脹,分別是80~84年、85~87年和88~89年的通脹。

日期:2013-12-21 09:37:41

◆有益的通脹

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主持下確定將工作全面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上來,這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起始。最初的首要工作目標是把農業搞上來,1979年政府提高18種主要農產品的收購價格,1980年推行包產到戶,1983年全面肯定農業生產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領域的改革激發了當年8億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國農業產出和國民經濟情況得以全面前進,自然農副產品的價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漲。同時,政府對部分工礦產品和服務專案的價格水平也有計劃地調高,1979年4月政府調高煤炭、鐵礦石、生鐵、鋼坯、有色金屬和水泥等重要物資的計劃出廠價格,1981年調高煙、酒、竹木製品、鐵製品、陶瓷製品和皮革製品的出廠價格,1982年9月~1984年10月陸續放開小商品的市場價格,1983年底調高鐵路貨運價格和水路客運價格。這一系列物價體制改革措施的出臺及相應注入的貨幣自然導致了物價的上升,出現了改革第一波的通貨膨脹。不過,很有意思的是,當年的物價上漲幅度有限,而生產卻獲得了快速的進步,可以說是物價波動與經濟增長呈現倒掛現象。今天再來分析,問題很簡單,其實就是我國由落後而僵硬的計劃經濟走向商品經濟模式,自然會呈現生產大進步,同時由於國家並沒有放開對消費品價格的全面控制,所以屬於典型的結構性物價上漲,而且不久被產出的快速增長而沖銷。結論是:第一波通貨膨脹是合理的、積極的,M2的同期上升也當被認可評價為中國經濟實現正常貨幣化的進步因素。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