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7-12 09:10:24
巴貝奇的困境
現在我們把視線轉移到18世紀的歐洲。
那個時候的歐洲各國,大家為了去印度或者是美洲發財致富,爭先恐後發展航海業,玩了命地造大船造好船。
航海業的快速發展也給一些天文愛好者帶來了新的契機。據考證,天文學在西方國度一直源遠流長,在遙遠的巴比倫王朝時期,這一行叫做占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占星業也與時俱進,成功過渡到天文學。在那個導航技術不是發達的歲月,為了摸清方向,不至於在茫茫大海餵魚,除了指南針之外,觀察星星的位置也是比較靠譜的手段之一。
但是存在一個問題。
測量星星的位置對計算精度的要求很高,在數學用語中,便是精確到小數點後多少位。當時沒有計算機器,所以只能完全靠手工。要知道手工計算是件異常辛苦的事情,大數學家高斯曾經為了求解幾個方程,眼睛都給算瞎了。
於是,具有浪漫主義情操的法國,同時作為當時的航海強國之一,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開始了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人工編制《數學用表》。
這裡不得不插一句,法國政府的想法是很好很先進的。一旦《數學用表》編制完成,將來無論是誰進行精確計算時,只要檢視一下相關資料,就能得到結果。這有點類似於小學生的《乘法口訣表》,將十以內的乘法計算結果都預先算出來,以後無論進行多複雜的計算,都可以以此為基礎。
這項事業工程浩大,大量的數學家被召集起來,日夜不停地進行手工計算(這不知道又算瞎多少人的眼睛)。不知過了多少年(沒有考證),一部含有17卷的大塊頭書稿終於面世。
按理說,像這種由法國政府卯足了勁,花費了無數的財力物力弄出來的,集權威、專業為一身的數學鉅著,內容應該是精確完備的,錯誤應該是極少的。
甚至應該不會有錯誤!
當然法國政府也是這樣認為的,為人類辦了這樣一件大事,實在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於是,法國人開始了世界範圍內的自我宣傳。
這個不宣傳還好,一宣傳問題就出來了。
事實證明,所有的浪漫主義,在現實面前,都是坑爹!
與法國交界的英格蘭,有一位牛人正在閱讀《數學用表》。當他翻開第一頁,發現了一個錯誤,翻開第二頁時,又發現幾個錯誤。牛人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將書扔到一邊,決定發明一臺“差分機”來解決這個問題。
什麼是“差分機”?
首先我們要理解一下“差分”的意義。
“差分”就是把函式的複雜算式轉化為差分運算,也就是用簡單的加法代替其他計算。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計算6乘以8等於多少。
如果用手工計算。先背一下乘法口訣表——“六八四十八”,不到一秒鐘答案就出來了。
但是計算機的處理方式要比這個複雜得多。因為計算機不懂乘法口訣表,它的所有運算,都只能以加法來進行。它計算6乘以8,需要翻譯成8個6相加,然後才能得出答案。
這就是所謂的差分計算。
同學們看到此處,想必會很迷糊,既然手工計算那麼簡單(背一下乘法表),差分計算那麼複雜,那我們還要計算機做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計算5976967798647837乘以5976967798647837的答案。
我們先進行手工計算。首先要找張大大的草稿紙,然後預備好公式,接著進行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百位對百位等之類的計算,並要時不時進行添位、補差等操作,等結果計算出來,就會產生金星直冒、渾身乏力等各種計算綜合症。而且,還不能保證答案是正確的!
這時候計算機的優越性就充分的體現出來了。因為計算機只懂差分計算,所以它還是將這個翻譯成5976967798647837個5976967798647837相加,因為它速度非常快,可能在不到千分之一秒的時間,答案就出來了。最重要的是,它還能保證答案是正確無誤的。
“差分”的思想是計算機里程中一項很了不起的發明,從此以後,任何複雜的運算都可以用“差分”的思想在計算機中加以解決。
但是在當時,這是一條無人敢攀巖的崎嶇險路。幹這個事,能幹成的機率很小,而幹不成導致身敗名裂的機率很大。
這幾乎是當時數學家們的一致認識!
但牛人不在乎這些,毅然地要踏上這條艱難卓絕的路。
即便毫無結果,我也願意窮盡一生來完成這件事。
這個牛人名字叫巴貝奇,英國人,銀行家之子。
日期:2014-07-12 09:15:05
還在孩童時期,巴貝奇就開始了傳奇的一生。傳奇的另一個說法就是不太正常,因為巴貝奇此時的表現確實跟別的孩子不大一樣:當孩子們在玩泥巴打彈球的時候,他開始閱讀數學書籍;當孩子們開始學習數學的時候,他的數學造詣,早已遠遠超越了小夥伴們,甚至連成人都自愧不如。
巴貝奇毫無懸念地被劍橋大學錄取,進入數學系學習。這個時候,他很驚異的發現,自己的數學水平甚至超越了那些授課的老師。
這樣以來,劍橋的老師們都很不好意思,不得不給了他一個榮譽,讓他擔任劍橋大學“路卡辛講座”的數學教授。在這裡我要交代一下這個頭銜,否則諸位完全不能體會它的牛逼之處。首先,這是劍橋大學一個獨一無二的頭銜。其次,在歷史上能得到這個頭銜的人數極少,掰掰手指頭都能數出來,牛頓是一位,牛頓的老師伊薩克?巴羅(也是大數學家)也是一位,而巴貝奇則是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