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3-20 21:55:26
不對稱破壞力
破壞力是原始意志中侵略性的主要表現形式。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對國民黨左派和***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人。作為應對,同年8月7日,**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總結大革命失敗原因和應對方案。在會上,針對當時中國國情,***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論斷。隨著***革命成功,這句論斷成為日後佐證***政治水平和戰略眼光的重要標識。但我們要清楚的是,透過暴力武裝奪取政權的觀點並非始於毛,俗語有云“有槍便是草頭王”,在封建時期,歷代政權更迭也都是伴著流血和犧牲完成的。
之所以要強調暴力的“不對稱”,潛在含義就是強調之發生暴力衝突一定是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敵對立場。一般來說,造成立場差異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資源有限出現爭端,另一個則是因為在行為審美上的分歧。這兩個原因是共同發生作用的。在資源限制下,我們都希望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符合我們審美和意志的地方。在前面講過,人性中的審美是非理性的。而對資源有限性的衡量則要求我們是理性的。所以說,立場差異是理性和非理性共同造就的。這種矛盾性也是暴力的最重要特徵之一。
戰爭的本質是資源對耗,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雖然各種因素可以影響消耗過程中資源的利用效率,但總的來說,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從這個角度來看,暴力威懾的意義要遠遠超過暴力本身。《孫子兵法》講“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暴力威懾畢竟不能代替暴力本身,因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尤其很多因素在分出勝敗之前是無法有效衡量的。不然戰爭就成了一個數學問題,只要在戰爭爆發之前對比下雙方資源數量就可以分析出最終的戰局。這種不確定性是將暴力威懾引發至戰爭的第一次催化。雖然這種不確定性確實存在,但是並不能就此完全否定對戰爭作出評估的意義。在圍棋對弈中,高明的棋手在中盤就可以看出棋局的最終走向,從而在中盤就決定勝負。而三流棋手則要拼搶到最後一目才能看清勝負。無謂的爭奪無法影響最後的成敗,卻對資源的浪費卻是貨真價實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