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4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這方面,我們就是典型的動物,這是我們透過內省知道的。我們中有些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冬,受不了那裡短暫的白天和特有的病菌,而我們中的另一些人則受不了炎熱的熱帶氣候和那裡特有的病菌。在近來的幾個世紀中,歐洲北部涼爽地區的海外移民更喜歡遷往北美、澳大利亞和南非的同樣涼爽的氣候區,而在赤道國家肯亞和新幾內亞,則喜歡住在涼爽的高原地區。被派往炎熱的熱帶低地地區的北歐人過去常常成批地死於瘧疾之類的疾病,而熱帶居民對這類疾病已經逐步形成了某種自然的抵抗力。這就是新月沃地馴化的動植物如此迅速地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的部分原因:它們已經很好地適應了它們所傳播的地區的氣候。例如,農業在公元前5400年左右越過匈牙利平原進入中歐後立即迅速傳播,所以從波蘭向西直到荷蘭的廣大地區內最早的農民遺址(其標誌為繪有線條裝飾圖案的特有陶器)幾乎是同時存在的。到公元元年,原產新月沃地的穀物已在從愛爾蘭的大西洋沿岸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的8000英里的大片地區內廣為種植。歐亞大陸的這片東西向的廣闊地區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距離。因此,歐亞大陸的東西向軸線使新月沃地的作物迅速開創了從愛爾蘭到印度河流域的溫帶地區的農業,並豐富了亞洲東部獨立出現的農業。反過來,最早在遠離新月沃地但處於同一緯度的地區馴化的作物也能夠傳回新月沃地。今天.當種子靠船隻和飛機在全世界運來運去的時候,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的一日三餐是個地理大雜燴。美國快餐店的一頓典型的飯食可能包括雞(最早在中國馴化)和土豆(來自安第斯山脈)或玉米(來自墨西哥),用黑胡椒粉(來自印度)調味,再喝上一杯咖啡(原產衣索比亞)以幫助消化。然而,不遲於2000年前,羅馬人也已用多半在別處出產的食物大雜燴來養活自己。在羅馬人的作物中,只有燕麥和罌粟是義大利當地生產的。羅馬人的主食是新月沃地的一批始祖作物,再加上溫孛(原產高加索山脈)、小米和蒔蘿(在中亞馴化)、黃瓜、芝麻和柑桔(來自印度),以及雞、米、杏、桃和粟(原產中國)。雖然羅馬的蘋果至少是歐亞大陸西部的土產,但對蘋果的種植卻要藉助於在中國發展起來並從那裡向西傳播的嫁接技術。雖然歐亞大陸有著世界上處於同一緯度的最廣闊的陸地.並由此提供了關於馴化的動植物迅速傳播的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但還有其他一些例子。在傳播速度上堪與新月沃地整批作物相比的是一批亞熱帶作物的向東傳播,這些作物最初集中在華南,在到達熱帶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時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作物。在1600年內,由此而產生的那一批作物(包括香蕉、芋艿和薯蕷)向東傳播了5000多英里,進入熱帶太平洋地區,最後到達波利尼西亞群島。還有一個似乎可信的例子,是作物在非洲廣闊的薩赫勒地帶內從東向西的傳播.但古植物學家仍然需要弄清楚這方面的詳細情況。可以把馴化的植物在歐亞大陸東西向傳播之易與沿非洲南北軸線傳播之難作一對比。新月沃地的大多數始祖作物很快就到達了埃及,然後向南傳播,直到涼爽的衣索比亞高原地區,它們的傳播也就到此為止。南非的地中海型氣候對這些作物來說應該是理想的,但在衣索比亞與南非之間的那2000英里的熱帶環境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非洲農業是從馴化薩赫勒地帶和熱帶西非的當地野生植物(如高梁和非洲薯蕷)開始的,這些植物已經適應了這些低緯度地區的溫暖氣候、夏季的持續降雨和相對固定不變的白天長度。同樣,新月沃地的家畜透過非洲向南的傳插也由於氣候和疾病(尤其是采采蠅傳染的錐蟲病)而停止或速度減慢。馬匹所到的地方從來沒有超過赤道以北的一些西非王國。在2000年中,牛、綿羊和山羊在塞倫格蒂大平原的北緣一直止步不前,而人類的新型經濟和牲畜品種卻仍在發展。直到公元元年至公元200年這一時期,即牲畜在新月沃地馴化的大約8000年之後,牛、綿羊和山羊才終於到達南非。熱帶非洲的作物在非洲向南傳播時也遇到了困難,它們只是在新月沃地的那些牲畜引進之後才隨著黑非洲農民(班圖族)到達南非。然而,這些熱帶非洲的作物沒有能夠傳播到南非的菲什河彼岸,因為它們不能適應的地中海型氣候條件阻止了它們的前進。這個結果是過去2000年的南非歷史中人們非常熟悉的過程。南非土著科伊桑人(亦稱霍屯督人和布須曼人)有些已有了牲畜,但仍沒有農業。他們在人數上不敵黑非洲農民,並在菲什河東北地區被黑非洲農民取而代之,但這些黑非洲農民的向南擴張也到菲什河為止。只有在歐洲移民於1652年由海路到達,帶來新月沃地的—整批作物時,農業才得以在南非的地中海型氣候帶興旺發達起來。所有這些民族之間的衝突,造成了現代南非的一些悲劇:歐洲的病菌和槍炮使科伊桑人迅速地大量死亡;歐洲人和黑人之間發生了長達一個世紀的一系列戰爭;發生了又一個世紀的種族壓迫;現在,歐洲人和黑人正在作出努力,在昔日科伊桑人的土地上尋找一種新的共處模式。還可以把馴化的植物在歐亞大陸傳播之易與沿美洲南北軸線傳播之難作一對比。中美洲與南美洲之間的距離——例如墨西哥高原地區與厄瓜多高原地區之間的距離——只有1200英里,約當歐亞大陸上巴爾幹半島與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照離。巴爾幹半島為大多數美索不達米亞的作物和牲畜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並在不到2000年的時間內接受了這一批在新月沃地形成的馴化動植物。這種迅速的傳播搶先剝奪了馴化那些動植物和親緣物種的機會。墨西哥高原地區和安第斯山脈對彼此的許多作物和牲畜來說同樣應該是合適的生長環境。有幾種作物,特別是墨西哥玉米.確實在哥倫布時代以前就己傳播到另一個地區。但其他一些作物和牲畜未能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之間傳播。涼爽的墨西哥高原地區應該是飼養美洲駝、豚鼠和種植馬鈴薯的理想環境,因為它們全都是在南美安第斯山脈涼爽的高原地區馴化的。然而,安第斯山脈的這些特產在向北傳播時被橫隔在中間的中美洲炎熱的低地完全阻擋住了。在美洲駝於安第斯山脈馴化了5000年之後,奧爾梅克人的、馬雅人的、阿茲特克人的以及墨西哥其他所有土著人的社會仍然沒有馱畜,而且除狗以外也沒有任何可供食用的馴養的哺乳動物。反過來,墨西哥馴養的火雞和美國東部種植的向日葵本來也是可以在安第斯山脈茁壯生長的,但它們在向南傳播時被隔在中間的熱帶氣候區阻擋住了。僅僅這700英里的南北距離就使墨西哥的玉米、南瓜類植物和豆類植物在墨西哥馴化了幾千年之後仍然不能到達美國的西南部,而墨西哥的辣椒和藜科植物在史前時期也從未到達那裡。在玉米於墨西哥馴化後的幾千年中,它都未能向北傳播到北美的東部,其原因是那裡的氣候普遍較冷和生長季節普通較短。在公元元年到200年之間的某一個時期,玉米終於在美國的東部出現,但還只是一種十分次要的作物。直到公元900年左右,在培育出能適應北方氣候的耐寒的玉米品種之後,以玉米為基礎的農業才得以為北美最複雜的印第安人社會——密西西比文化作出貢獻,不過這種繁榮只是曇花一現,由於同哥倫布一起到來的和在他之後到來的歐洲人帶來的病菌而壽終正寢。可以回想一下,根據遺傳研究,新月沃地的大多數作物證明只是一次馴化過程的產物,這個過程所產生的作物傳播很快,搶先阻止了對相同品種或親緣品種植物的任何其他的早期馴化。相比之下,許多顯然廣為傳播的印第安作物中,卻包含有一些親緣植物,或甚至屬於同一品種但產生了遺傳變異的變種,而這些作物又都是在中美洲、南美洲和美國東部獨立馴化出來的。從地區來看,在莧屬植物、豆類植物、黎科植物、辣椒、棉花、南瓜屬植物和菸草中,近親的品種互相接替。在四季豆、利馬豆、中國辣椒和瓠瓜中,同一品種的不同變種互相接替。這種由多次獨立馴化所產生的結果,也許可以提供關於作物沿美洲南北軸線緩慢傳播的進一步證明。於是,非洲和美洲這兩個最大的陸塊,由於它們的軸線主要是南北走向,故而產生了作物傳播緩慢的結果。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區,南北之間的緩慢傳播只在較小範圍內產生重要的影響。這方面的另一些例子包括作物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與南印度之間十分緩慢的交流,華南的糧食生產向西馬來西亞的緩慢傳播,以及熱帶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的糧食生產未能在史前時期分別抵達澳大利亞西南部和東南部的現代農田。澳大利亞的這兩個角落現在是這個大陸的糧倉,但它們卻遠在赤道以南2000多英里之外。那裡的農業得等到適應歐洲涼爽氣候和較短生長季節的作物乘坐歐洲人的船隻從遙遠的歐洲來到的那個時候。我一直在強調只要看一眼就可容易地在地圖上確定的緯度,因為它是氣候、生長環境和糧食生產傳播難易的主要決定因素。然而,緯度當然不是這方而唯一的決定因素,認為同一緯度上的鄰近地區有著同樣的氣候(雖然它們不一定有著同樣的白天長度),這種說法包並不總是正確的。地形和生態方面的界線,在某些大陸比在另一些大陸要明顯得多,從而在區域性上造成了對作物傳播的重大障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