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者踐踏當地人民的宗教信仰,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削弱封建主的特權也引起封建頭人的反抗。1817年10月烏瓦省發生抗英起義,得到廣泛同情和支援。鬥爭堅持10個月之久。1848年抗英浪潮再起,殖民當局實行軍法統治。
殖民當局在全島實行統一的司法和行政管理。經濟體制也進行了全面改革。英國資本大量流入,控制了主要經濟命脈。斯里蘭卡成了大英帝國的農產品和其他原料基地。英國殖民主義者對蘭卡的掠奪方式是開闢種植園,強徵農民的土地,迫使他們到種植園做工。1830~1870年間咖啡種植一度取得成功。後因葉病,遂轉向經營茶園、橡膠園和椰子園。當地人不願背井離鄉到種植園勞動。種植園主從南印度招來大批泰米爾契約勞工。這就是無國籍印度人或稱"印度泰米爾人"問題的由來。開闢種植園破壞了原有的封建性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逐漸使蘭卡變成缺乏製造業,出口茶葉、橡膠、椰子,進口糧食和成品的典型殖民地經濟,現代化種植園與封建性小農經濟並存。基督教代替了佛教的統治地位,英語成了行政和教學用語。
7、走向獨立
封建性小農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一部分封建主開始向種植業等行業投資。民族資產階級出現在政治舞臺上。19世紀末期開始的佛教復興運動喚起了民族覺悟。1915年殖民當局在僧伽羅人和摩爾人之間挑起衝突並進行鎮壓,激起當地人的強烈反對。1919年前後,錫蘭國民大會等政黨成立。19世紀50年代提出的憲法改革要求在這時更加強烈。罷工浪潮此起彼伏。1920年碼頭工人舉行罷工。1923年鐵路工人舉行罷工。1927年,英國政府派多諾莫爾勳爵為首的委員會就憲法改革進行調查。1931年公佈的憲法規定,舉行普選,設立有立法和行政權力的國家院和部長會議。實際上是在不損害英帝國統治和利益的前提下,用當地人協助統治當地人。實權仍掌握在英國總督手中,英國人還利用代表制問題加劇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上層人物之間的摩擦,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1934~1935年接踵而來的瘧疾和旱災使當地人民生活更加貧困。1939年中央省和烏瓦省茶園工人掀起罷工浪潮。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