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公田那一帶,比往日熱鬧了起來。每日裡各處田間、窩棚處都撒滿了人,雖然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沒什麼大力氣,但是勝在經驗老到,又都是些侍弄莊稼的活,都是做了一輩子的,不用張義耳提面命的,張義現在每天早上把需要做的事說一下,這些人做的簡直比張義想到的還周全、仔細。那各處窩棚裡,已然有了雞、鴨、豬、羊等歡快的叫聲。在公田旁,這些人又自己動手搭建了很多土屋,乾脆也不回家住,和張義等人就住在這田邊的土屋裡,晚上還能就近照看家畜。白日裡一起做工,閒暇時這些平日裡相熟、卻不在一起的老人們,便一起做飯,一起吃飯,聊些往年舊事,相比以前孤苦伶仃的日子,真的是天壤之別,讓人唏噓不已。
今日周南過來,不是來看公田,而是和高遠、高芸、高秉常等人來看寨中裡建的學堂的。
望旗臺南面是從西山上流下來的山溪,曲折向東而去。西山坡上是一片松樹林,在松樹林外是一片竹林,竹林和山溪一南一北,中間是一塊山地。松濤陣陣,竹林掩映,山花爛漫,北面又是溪水潺潺。這一處環境閒靜清幽,老鄭頭早就央著要建一處學堂,周南便想到了這裡。一來環境好,適宜讀書,二來臨近公田公畜,周南的設想就是書堂裡的學生平日除了讀書,也要去到公田公畜裡做些活計,既磨鍊了身體,又能幫著張義他們做活。
選中地方後,周南便叫劉宗旺帶著寨子裡的工匠,在竹林和溪水中間的這塊空地上,建了一所學堂。學堂是從西山就近砍伐松木修建的,現在寨子裡有石匠、木匠、漆匠,這些工匠建石頭寨牆時都廝混熟了的,蓋一處學堂又算不上什麼重活兒,倒是有了時間好好修建這學堂。
一根根粗大的整棵松木砍倒,運過來,根據測算的用料多少,做成一根根的柱子或者梁,也有用鋸片成板材的。石匠便在山地上用整齊的石塊壘砌出高約三尺的石頭地基,在地基南面鋪設好臺階;再在石頭地基上鑿出柱子位置,用十二棵整棵松木作柱,上面再用稍細的松木作成梁,再用漆過的木板棚頂,最後在立柱間用漆好的木板搭建牆體,做出門窗,這些個從山賊手裡投奔過來的工匠一心要為寨子裡出力,又把學堂內地面全部用木板鋪了。石匠、木匠、漆匠各自忙碌,沒有幾天就建成了。
老鄭頭邀請周南、高遠等人上去觀看,這竹林、山溪間本來就幽靜深寂,現在在這裡憑空立起一座立柱飛簷的學堂,雖然不是雕樑畫棟,可已經是全寨最豪華的建築了。
只見青灰色的整整齊齊的石基突起於地面,五級長條石鋪設成的臺階正對著石基上的學堂門口。石基中央,是三間寬敞的松木學堂,裡面可以容納一百人,現在裡面已經有二十多孩子,在歡快的跑來跑去,學堂內連書桌都用建造房屋時餘下的下腳料做好了。
學堂的上面是硃紅色的滴雨簷探出在外,屋頂上鋪著灰色的陶瓦,學堂牆壁都是木板隔成,漆成了淺黃色。學堂窗明几淨,在學堂牆壁四周、滴雨簷下是圍繞學堂的一圈走廊,走廊外圍有二尺高的圍欄,不用擔心小孩子在走廊上面會跌下來;站在書堂內,開啟窗戶,向南望去,就是那片竹林;在書塾內隔窗北望,便是從松林內流出的山溪,再向北望,便是公田和公畜了,更遠處便是高山嶙峋,草木蒼翠。書塾南面的竹林也已是鬱郁蒼蒼,重重疊疊,新長出的竹筍嫩綠,經冬的竹子綠中帶著蒼黃,整片竹林生機勃發。
這就是由老鄭頭極力要求的學堂。走在周南身邊的老鄭頭激動的兩目發紅,雙眩欲滴,半天不知道說什麼。還是周南帶著一幫孩童,請老鄭頭給學堂題名,老鄭頭才止住激動,說道:“老漢有生之年,能得在這山中度過,教誨幼童,醫助鄉鄰,夫復何求?書堂拜大郎所建,該當由大郎賜名,老漢我能在匾上書名已是福分了。”
聽老鄭頭如此說,工匠和來參觀的寨裡的人都齊聲請周南賜名,周南見老鄭頭態度堅定,便對老鄭頭道:“我一個打獵的,起的名字不好,你莫笑我;山中孩子,不求出去考功名,求富貴,只願不做愚頑,不被人欺,明白道理,這就夠了。這學堂,不若叫求知堂吧?”
老鄭頭向周南道:“老漢今日才知,大郎是胸有大智啊,世間人只知道讀書考功名,卻不知聖人著書傳世,本是讓人明事理的,可惜老漢我到了這般年紀才明白,卻不想大郎如此年輕,卻能懂這般道理。老漢敬服啊。”
周南也已習慣了這樣的話,只不過他也知道自己,論心智或許不如這個時代高智商的人,可是如果論知識積累,周南可是比這時代的人多站了無數高人的肩膀啊。
周南對老鄭頭道:“從今日起,該當稱呼你老鄭頭為鄭山長了。”說著向老鄭頭躬身行禮,其餘眾人也都跟著周南齊聲行禮叫道:“鄭山長好。”
喊的老鄭頭又是一陣激動,忙向眾人還禮,說道:“日後還是以往相稱便是,稱不得山長”。老鄭頭乘著激動,用筆在一塊木板上寫了“求知堂”三個字,自有工匠拿去雕刻上漆。
建書堂的時候,老鄭頭便也在書堂邊搭建了一所石屋,壘了一圈石牆,當作了自己的家,把舊家中應用之物和藥材也都搬了過來,更是方便許多。
看了一番後,周南和高遠、高芸從老鄭頭石屋內出來,沿著竹林邊小徑向高遠家裡走,高遠一路走,一路看,說道:“這老鄭頭倒是好眼光,挨著書堂建了個家,守著這竹林溪水,端的是好住處。”
高芸也豔羨道:“鄭大夫是讀書人,挑選的地方自然也是最美的。”高遠哈哈笑著道:“老鄭頭是讀書人不假,這地方最美也不假,只是挑這地方的人卻不是你那鄭大夫。”高芸看高遠滿臉得意,忍不住譏諷道:“難道是你不成?”周南跟在後面,笑著看兄妹二人鬥嘴。高遠嘿嘿說道:“也不是我,卻是我身邊的大郎。”高芸眼波流轉,看了一眼周南道:“大郎挑選,奴家自然相信。但願奴家日後也能在這竹林邊有一處宅院。”高遠道:“這值得什麼?你只請大郎幫你挑選便是。”
(“基建”到此為止,後面絕不再搞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