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為兩百年間社學的推廣,在明代大抵上市井百姓皆能識字,不少人能粗通文墨,這同樣也是明代小說話本流行的根本原因——百姓識字。而反觀到了“我韃清”,明代爭奇鬥豔的小說非但在文字獄下成為了過去,就連識字率也在不斷的倒退。
這種倒退甚至可以在忠義軍中有充分的體現,在忠義軍中年齡在30歲左右的,大抵上都識字,甚至不少人粗通文墨,反觀那些二十歲左右的,大抵上也就是隻能認得自己的名字或者能認識三字經上的一些字。滿清奴役下不十五年的文明倒退嚴重程度,遠超過朱明忠的想象。
不過現在,江北、江南等地的社學正在緩慢的復甦,畢竟地方為官者,作為讀書人他們皆願意推動社學的建設。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會將重點轉移到中學,畢竟,在這個時代,中國所欠缺的正是中學教育,而不是接近於小學的社學,畢竟,小學的目標,基本上就是讓百姓識字。
“而相比每科所取舉人不過區區數千人,所取秀才者亦不過數萬人,這些人或許精通八股文章、策論,但是卻不能滿足當下的需要,老師,如忠義軍中,陸師中,官佐需精通算術方才能測定距離,操縱火炮,於海師之中,亦需要觀測星相,而於民間工廠之中,亦需要大量人才,這些人才從何處來?”
看著朱之瑜,朱明忠繼續說道。
“所以,學生才意欲創辦中學,教育人才以補充民間所需,至於聖人文章……既然社學裡已經學個差不多了,那自然也就不必再學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