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8-31 18:41:17
先做二里頭(目前基本認定此遺址和夏有關)和三星堆陶器的對比,以下圖片來自網路。
二里頭右上角的陶盉,在三星堆文保館裡有一隻一模一樣的
陶器在我國曆史程序中作為生活器具的時限當是最長的,文化元素也是最豐富的,陶器也作為各遺址橫向比較和斷代的重要參考標的物之一。
所以陶器基本可以看出不同地方在文化上的交集,影響,那究竟是誰影響誰,只要看形制的相似性和複雜性。一般來說形制越簡單的往往是出現的時間越早,複雜的形制是在簡單的基礎上完成的,我個人認為這個發展邏輯可做參考!
日期:2020-08-31 18:48:26
二里頭玉器 VS 三星堆玉器
二里頭遺址VM3出土牙璋
三星堆相似牙璋
三星堆風格牙璋
玉器文化在考古學上基本可以看著文化的一種輸出和遷移,因為玉器的製作工藝要求比陶器要求更高。不僅如此,玉器的社會功用有別於陶器,玉器一般是作為權力器物或祭祀用度。從上圖可以看出來(還有更多的圖未貼),三星堆的牙璋不僅繼承了二里頭牙璋的製作特點,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造型和用途,這說明牙璋不僅擁有社會功能,在三星堆還開發出了另一種作用:用於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這個做法在三星堆各種造型的青銅器物表現的是淋漓盡致。
日期:2020-08-31 18:54:12
二里頭和三星堆可用於對比的青銅器並不多,目前我能找到的是銅鈴和銅牌飾,如果師友們有更好的對比證據,還望不吝賜教!
銅鈴的比較
二里頭留下的銅鈴並不多,三星堆的銅鈴數量不少,有30件左右(可參看發掘報告)
銅鈴最開始的作用應該是種法器,而後慢慢延伸為了樂器
銅牌飾的比較
三星堆與其類似的銅牌飾
三星堆自己風格的銅牌飾
銅牌飾應該也是一種思想理念的表達,但三星堆的銅牌飾造型具有很明顯的自身風格:鏤空,這是古蜀歷史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工藝,後來有不少這樣的做法,包括蜀地的建築。
日期:2020-08-31 19:12:49
綜上有限器物的分析和比較,以及各種可以參考的文獻,我個人的結論是三星堆是“後夏時代”,關於夏人入蜀的理由、路線和邏輯我在文中已有描述。另外還有一個節點供師友們參考,就是夏桀敗於成湯後,成湯奪得夏桀的“寶物”後興奮異常,讓仲伯和誼伯做了《典寶》以賀。不禁要發問,究竟成湯奪得了什麼寶物會高興成這樣!
我在文中做了相應的分析,因為那些寶物是“夏社”用於祭祀的專屬物,奪了寶物就意味著滅了夏。
那這些寶物都有什麼?答:玉器、青銅器
夏時的玉器種類和三星堆出土的玉器種類差不多,但造型沒三星堆這麼多;
青銅器(金)也是有的,可能數量和種類還不少,用途應該有劃分社會階層和祭祀的雙重功能。
成湯如果只是搶到了玉器,不至於如此興奮,因為此時玉器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上千年甚至更久,成湯說不定還能從良渚找到更好,更精緻的玉器。所以我分析他是搶到了青銅器(金),這在3500年前是絕對的稀罕貨。從後來殷商的作為來看,顯然殷商把製作和使用青銅器當做了彰顯王權、展現控制力和影響力的手段。
所以殷商的青銅器技術應該繼承了夏的,還有可能來自幾百年後經過不斷最佳化和創新的古蜀地青銅技藝。這一點我在文中也有詳細描述,請師友們檢驗!
日期:2020-08-31 19:13:55
簡言之,夏人入蜀帶來了玉石和青銅器製作的技術,雖然夏氏依然敗落,有技術有經驗,還有王權理念,這對於只知道埋頭謀生存、有人有貲、少有戰亂的古蜀地(積攢了成百上千年的家底)而言恰逢其時。
古蜀地的家當和人力加上夏人的技術和理念,催生了魚鳧時代的神權文化。這種文化既有夏文化的一些表現,同時也有古蜀地特有的理念展現,表現在玉器,青銅器等的造型上。
古蜀地此時的“家大業大”還體現在三星堆神秘器物都講究一個“大”,很多器物都是造型很大,要技術多先進真不好說,但就一個字“大”。
日期:2020-08-31 19:19:23
為什麼三星堆的各種青銅器物整個中國都找不到類似的,就連盆地內都幾無類似的,而且連製作的作坊遺址都沒有,為什麼?
理由再簡單不多,因為古蜀地的玉器和青銅器本身就是古蜀人自己理念的顯化,而且還是精神層面的祭祀用度,怎麼可能批次生產?沒有批次生產,拿作坊(工廠)來做什麼?要把自己的理念輸出出去?還是把青銅器賣出去?古蜀人壓根兒就沒這麼想,所以所有三星堆的青銅器的模具都是鑄造“活範”,即使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會用幾次,而且這個做法也極有可能是夏人的做法。
說不定等祭祀用的青銅器大功告成之後,首先砸的就是這些“活範”模具,因為神聖的祭祀器物怎麼可能允許有“副本”!只有孤品和絕版才符合精神上的要求。
日期:2020-08-31 19:21:04
綜上所述,我認為三星堆時期的青銅文化是“後夏時代”!注:“後夏時代”並不是說三星堆就是夏文化的遺存,而是夏文化融入了古蜀文化成為了古蜀文化的一部分,最終夏人後裔也成為了古蜀的一部分,這便是上古時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一種體現。
日期:2020-08-31 22:05:30
斟鄩 便是二里頭遺址所在地,今河南省偃師市西南,從以上可知,歷史上的“夏都”輾轉了好幾個地方,其中二里頭在夏早期的太康、仲康之世有居過,後世也許有居,但無有記錄,但最後一世帝癸 確實在二里頭居住。
由此可見,二里頭有可能是夏曆史上的“最後一都”,但不是“唯一夏都”,除了二里頭以外,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夏都是“西河”。“西河”應該指黃河以西的地方,從現在考古發現來看有可能是石峁遺址的位置所在。因為帝啟居住在“夏邑”,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百壽帥師徵西河,武觀來歸。
既然要流放王季子武觀於西河,不太可能放到夏邑附近,理所應當的應該放遠一點才合理,因此我個人揣測是石峁所在的“西河”,因為武觀要叛,那“西河”城的建設當有軍事佈局的體現。後來彭帥師徵西河,武觀來歸後,石峁古城漸漸就荒廢了。
不僅“夏都”有多次遷徙,連“商都”前前後後也有多次遷徙,在盤庚時期才遷都殷墟(安陽),苦心經營百多年,直到“武丁中興”才留下今日之殷墟。
上一節目錄待續精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