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八分之後,在戰國日漸衰弱,其根本就是因為那些學說違背了時代“集權”的主流,也難以做到富國、強軍。
而且在儒家和五德天命學說融合之前,作為“巫史”傳承中“巫”的那一派,他們缺乏在戰國解釋君權合法性的理論:正統的儒學,可以把現在諸大國的諸侯全都打成亂臣賊子。
沒有神權解釋權、不能解釋戰國君主合法性的巫,便無用。
楊朱學派曾和墨家為天下顯學,後來都消失殆盡甚至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源於楊朱“無君”的那一套無政府主義和人文啟蒙;而墨家則更是搞出了“君、臣民之通約也”、“人無分老幼貴賤盡皆平等”、“誅不義之君人人有責”之類的內容。
管子學派既要講“富國”、“強軍”,但又不能跳出分封建制的社會基礎弄出新的軍制,在軍制的問題上,則是沿用了過去的經驗。
在管子學派的“富國”之說後,軍制仍舊是封建義務兵制為主流。
而封建義務兵為主流,就必須要做到穩定。
如何穩定,那就要在發展工商業的同時,做到“民不變業”,也就是說,農夫的兒子還是農夫、商人的子嗣仍是商人、工匠的子嗣仍是商人……
這和管子學派的“富國”理論,其實並不是相悖的。
“民不變業”意味著工商業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但這個“富國”的國,不是國民財富的總和,而是一姓之私的“國”的財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