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十四卷 會挽雕弓如滿月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瓊林天下(中)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之所以會有這種罕見的趨勢,是因為瓊林學派在塑造實心學時,並沒有持文人常有的門戶之見,而是積極的博採眾家之長。因為出現最晚,它幾乎吸取了各家所長,來完善自身的學說。它將實學思想融入到了心學中,形成一門“實心並重”之學。它向泰州學派學習,用人的自然本質,去修正王學的“良知”,主張良知的主要內涵是個體人格的平等、尊嚴和獨立,充分肯定個人生存的權利和人格的尊嚴。

類似泰州學派的“百姓日用即是道”,實心學提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聖賢,只要能在自己的範疇做到極致,即可成聖。諸如倉頡造字、伏羲演卦象、神農嘗百草,有巢氏發明房屋,乃至蔡倫發明紙張,都使他們名垂千古,為世人稱頌,這都是聖賢。

實心學又不是一味的迎合,使自己變成四不像,而是大膽的創新,修正了“析氣與理為二”的儒家世界觀,主張“盈天地皆氣”。即氣這一物質實體才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而且它變動不停,時刻流動。所謂理,乃是萬物的闔闢升降、陰陽動靜的秩序,是氣之流行的條理,理不能離氣以為理。人類依據心這一主體,格物窮理,就會自然發現世界真實存在,揭示出世界的本源。

所以它認為世界是可認識的,萬物執行有其內在規律,而發現其規律,就是格物,格物便可致知。這似乎是在走程朱的老路,但理學的格物,是類似於禪宗的頓悟式的,所謂“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其聖賢之路,雖有起點,卻似乎永遠看不到終點。更可悲的是,走在這條路上的人,要麼頓悟成聖,要麼徹底失敗,皓首窮經,白做無用之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