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在張問面前不斷表現自己的才華和見識,目的只有一個:得到張問的賞識,入朝為官。既然禮部左侍郎黃仁直是秀才出身,都可以權至部堂,宋應星覺得自己才高八斗,而且是舉人,為什麼不能做高官?最重要的是他和張問的丈人沈雲山還有交情,入朝為官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目前使用的火器,鑄造完成後便使用手工打磨。比如鳥槍,如果要保證射擊精度,其槍管需要人工打磨一個多月才能合乎要求,而且使用的鐵質材粗劣,以至於經常炸膛……如果南鎮撫司引進灌鋼新法、機床等技術,一定可以極大地提高明軍的裝備水平。”宋應星沒有過多地說他發明的御動機,反而說到火器上來了,因為御動機和朝廷沒有多少直接的關係,只有兵器才關係國之大事。
大明朝廷一向重視武器裝備的發展,天啟年間,廣東有個地方小官見識了弗朗機人的加農炮威力後,便上書朝廷描述了一番,結果他馬上就平步青雲,升到兵部專門負責引進和研製紅夷大炮。
張問聽罷宋應星說的情況,果然來了興趣,“你是說你可以依靠新技術改進火器?”
“學生可以保證新鋼製作的火器效能更加穩定,而且能使製作時間減少、成本降低。”宋應星十分肯定地說道,“有了機床之後,完全可以拋棄火繩發火,改用燧發槍機。”
燧發槍張問也聽說過,幾年前南鎮撫司有個槍械工匠搞出了一種不需要火繩的發射裝置,但是因為構造複雜、造價昂貴,根本就不適合大規模裝備,造出來的幾把火槍只在王公貴族府裡收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